冠军就是个人品牌的一次极致提升,在亮闪闪的金牌背后,是金钱、荣誉和品牌效应相融合的集合体。
自从奥运会开幕之日起,对于金牌的讨论就是焦点中的焦点。金牌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中的实力体现,同时也是运动员个人形象得以树立的证据。
巨额奖金
在两名赴哈萨克斯坦交流的中国举重运动员姚丽和赵常玲为哈萨克斯坦夺得金牌之后,金牌的奖金话题再一次被掀起。据BBC报道,哈萨克斯坦给奥运冠军的奖金并不是秘密,那就是25万美元(约158万人民币)。这个数额相当于美国运动员夺冠奖金的10倍。按照这个数字计算,难怪赵常玲在被记者问到奖金问题时开玩笑地称“不敢告诉你多少奖金,因为担心被打劫”。
虽然哈萨克斯坦的奖金标准不低,但和格鲁吉亚比起来就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据格鲁吉亚本地一个叫做“自由电台”的广播机构报道,如果他们的运动员在本届伦敦奥运会上获得金牌,那么就会有高达120万美元的奖励发放,据称这是世界上最高额的奥运会金牌奖金。不仅如此,只要获得奖牌,格鲁吉亚的健儿也有奖金入账。格鲁吉亚政府将出资3万美元奖励银牌获得者,铜牌获得者也能获得2万美元。
南高加索的另一个国家阿塞拜疆,给出的金牌奖励金额名列第二,悬赏51万美元给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银牌得主和铜牌得主将分别获得22.5万美元和12.8万美元。另外,已知的其他国家的金牌奖金数额中,意大利的17.2万美元和俄罗斯的12.5万美元都很客观。
在奖金方面中国也不甘示弱,数据显示我国金牌奖金在二十年时间里涨了近60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奖金仅有6000元。待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人第一次在自己家门口举办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开出了最高奖赏,金牌达到35万、银牌21万、铜牌14万,中国代表团在本土夺得51枚金牌,超越美国,独占鳌头。仔细算算,24年间的奥运旅程,我国金牌奖金涨了近60倍。
除了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奖励,各省对其运动员也有差不多同等的奖励,而来自赞助商的或多或少的奖励也为夺牌的运动员贡献了不少的收入。
隐形收益
冠军得主往往都是商家竞逐的对象,代言费水涨船高,寻求代言的商家呈排队态势。
据统计,自1984年之后我国运动员共夺得了163块奥运金牌,产生176位奥运冠军。他们现在两成从政,一成从商,一成从教,4人从艺,10人移民。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拿到奥运金牌,职业的选择绝对没有如此宽广且美好的空间。
金牌本身就代表着运动员自身的品牌效应,例如曾经的体操冠军李宁和李小双,均成立了自己的体育品牌,一举就成功地转型为商人。冬奥会冠军杨杨则成了国际奥委会的官员,跳水队的伏明霞与郭晶晶都嫁入豪门,其获得的关注远不是娱乐明星所能媲之的。
金牌运动员的社会关注效应的水涨船高同样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林丹在获得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冠军后,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交互网络媒体新浪微博上,数个小时就超过上千万次的讨论热度。同样,游泳冠军孙杨的微博粉丝数也超过了1000万次。体操冠军冯喆则在夺冠之后一朝为天下知,以前在体操队内部流行的小段子,一时之间通过全国媒体放散开来,他已经被冠上了“幽默大师”的称号。原因何在?还是因为微博。
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让获得冠军的运动员立刻成了明星中的明星,这背后的商业价值比有限的奖金更充满着想象空间。
冠军和金牌,是改变运动员命运的跳板。虽然在领奖台上,金牌和银牌、铜牌的距离只是那么一步之差,但所带来的现实影响却是天渊之别。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张兴军)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