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媒体报道,“富不过三代”是家族企业的魔咒,台湾董事学会昨天提出“华人家族企业关键报告”指出,台湾的家族企业面临资本规模孝董事会老化与分家失和等三大挑战,政大企管系讲座教授司徒达贤说,台湾的家族与企业搅在一起,一旦家庭失和,企业也往往乌烟瘴气。
其实不只是华人家族企业不容易延续三代,企管顾问公司麦肯锡(McKinsey)最新研究也显示,欧美国家只有不到30%的家族企业能生存到第三代。
报告也发出警告,台湾家族企业可能集体凋零,原因是台湾资本市场规模,约仅为香港市场的6分之1,由于股票上市柜门槛宽松,因此超过87%的上市柜公司属于小型股,市值规模不到5亿美元,平均市只有4.7亿美元、不到150亿元台币,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台湾家族企业先天就有“资本弱化”的问题。
台湾董事学会发起人、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蔡鸿青指出,从1949年至今,多数家族企业已进入第3个30年,面临第3代接班问题,但是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清楚的接班计划,家族企业董事会结构“明显老化”。
蔡鸿青说,台湾以中小型、出口导向的制造业为主,老板往往亲力亲为,造成新生代接班不易,而第二、第三代出国留学,受欧美文化影响,学成后也不愿返台接班,加上大型科技公司优渥的股票分红,小型企业不容易吸引专业经理人,台湾家族企业的领导层才会愈来愈老。
雪上加霜的是,进入第2、3代后,家族开枝散叶,企业股权结构自然分化、持股零散,造成共同决策不易,形成没有效率的家族控股模式。
政大企管系讲座教授司徒达贤说,家族治理没有“最佳模式”,家族与企业两个平台应该“分而治之”,通过制度化的组织运作,达到接班、传承、权力及资源分配,进而创造家族与企业良性的互动及资源交流。
家族治理的平台与机制,可以是基金会、信托或控股公司,各有优缺点,司徒达贤说,为维持家族与企业之间的长期互惠,必须将家族成员有关的权利义务、家族治理平台的运作方式明文界定清楚,创造一部“家族宪法”。(东南网)
(责任编辑:遁去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