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住房公积金最高9000最低240 相差30倍之多

2012年12月20日 1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又到了网友“晒收入,晒奖金”的时候了。在网上流传着一份调查吸引了不少网友的注意:这次倒不是工资,说的倒是某种“隐性福利”——住房公积金。细心的网友发现,公积金的缴存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别,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例,超过了30倍。

 

    住房公积金最高9000最低240  相差30倍之多

 

    无论是国家机关员工,还是企事业单位职工,都认为自己的公积金并不算多,他们的矛头都指向了某些垄断行业:比如说,银行,电力,烟草等等。银行被认为是最牛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公积金最高达到了9000元。算上银行自身补贴的9000元,光公积金银行工作人员一个月就可能缴存1万8。这让无数低福利网友情何以堪啊。

 

    而在北京某家事业单位的王女士公积金却只有240元。这家事业单位同时存在两种编制的员工。王女士属于非事业编制,她每月缴存的公积金仅有240元,基本上离北京市最低公积金缴存标准不远了。

 

    公积金的缴存数额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例,超过了30倍。详细

 

    公积金缴存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

 

    行业差距悬殊。比如,在内蒙古乌海,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月缴存额最高为5625元,工行乌海市分行的职工月缴存总额最高是2712元,而当地公交公司职工月缴存额每人仅为100元。

 

    地区差距比较大。2011年陕西榆林市人均缴存总额为3800元,还不及东部发达城市一个月的缴存总额。一些中西部中小城市公积金缴存覆盖率偏低,个别地方只有50%左右,而东部或大中城市已经达到80%至90%。详细

 

    损不足而补有余or损有余而补不足

 

    福利分房时代结束后,房地产行业迅速市场化,年轻人买不起房的问题迅速出现。如果说少数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保障房来解决,那么多数人群的买房需求只能通过住房公积金来解决。作为一项具有福利性质的政策,个人缴存与单位缴纳各占一半,贷款利率也较银行利率低了许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购房者的压力,最起码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然而在银行、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每月公积金竟可以达到万元左右,高出普通企业数十倍之多,并且同一企业里也按照级别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而在另一些单位里,或者干脆拒绝执行这项政策,或者只按照员工基本工资缴纳公积金,变相地规避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其结果只能是,越是不愁房子的高收入群体,获得的公积金越高,有的干脆用公积金买了二套房;越是饱受买房压力的低收入群体,公积金反倒越是低得可怜,只能去租房。呈现损不足而补有余的现象。详细

    住房公积金差距折射社会公平焦虑?

 

    这些年来,民意一再呼吁收入分配改革,其实就是因为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福利制度屡屡脱离靶心。本来应该缩小贫富差距,为困难群体兜底的福利,却往往成了高收入者的储蓄库,甚至成了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肇因。住房公积金高的企业、福利泛滥的地方,是那些不缺钱花的优势行业;而最需要福利的人们面对的,却只是那每月200多块的住房公积金福利。

 

    无论如何,住房公积金都不应该脱离为困难者兜底、保障住房权利的本意。什么时候,诸如住房公积金这样的福利成为对经济困难群体的雪中送炭,而不是对高薪者的锦上添花,那样的收入分配格局,恐怕才能寄托社会公平正义的希望。详细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