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是四川省传统优势产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但近年有萎缩之势,年产茧2万担的县由75个减少到23个,产茧量由最高时的280万担减少到140万担。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宁南县,一个人口不到19万的小县,却有10.2万人从事栽桑养蚕,年产茧突破23万担,蚕农售茧收入达4.2亿元。为何宁南县会在全省蚕桑产业走低的情况下异军突起?
“今年我计划养蚕150张,一张蚕收入2000多元,采用‘6215’宽窄行套种模式,在栽桑的同时套种玉米、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今年预计纯收入能达20万元左右。”月华家庭农场经营者姜月华说。
姜月华是宁南县的一个养蚕大户,他曾是众多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员。2010年,听说宁南栽桑养蚕势头好,他回到家乡开始养蚕。今年,他计划将养蚕规模扩大,但现有的蚕房不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大花地蚕业专业合作社向县里反映,县里立即组织专业人员为他进行规划设计,并推荐南丝路集团为他贷款提供担保。今年4月,姜月华修建了规模化的大蚕房,并配套了自动化稚蚕饲育机等设备,如今他一季就可养蚕50多张。
据了解,2012年以来,宁南县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蚕业资源等方式,努力培育科学养蚕的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目前,宁南县与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合作研制的全国第一台小蚕自动化饲养机已投入使用,并建成了玉帛、月华、家云等蚕业家庭农场。
走进黑水河畔的碧窝村1组,一栋栋漂亮的楼房掩映在桑树丛中。碧窝村1组是凉山州闻名的蚕桑专业大组,2012年,全组蚕茧总产、人均产茧、人均养蚕收入等3项指标均是全县第一。全组养蚕2270张,产茧2300担,收入400余万元,户均养蚕收入5万余元。
宁南县的蚕桑产业并未止步于栽桑养蚕,而是依托轻纺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在宁南县银鸿丝业有限公司的车间中,记者看到20组先进的缫丝机正在快速运转,从选茧、缫丝到整理包装,工人们熟练有序地工作着。据了解,这里生产的生丝,180克可长达8万米,主要销往杭州、嘉兴、福建等地,年产生丝可达1500余吨。
此外,宁南县还重点对桑叶、蚕砂、桑植和下足茧等原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蚕桑全身都是宝,”南丝路集团总经理林平说,“目前我们已经研发生产出了蚕砂枕、蚕丝被、桑葚酒等多个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