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3:25   来源:政府网站   
    (四)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和低碳环保产业。深入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分升值改造和林业产业化,建设富裕的生态屏障。积极发展乡村生态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森林、观光、运动、休闲、养生、民俗等乡村旅游,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加快建设“山上浙江”,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新一轮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交通、水利、能源、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创业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小县大城”战略,促进人口“内聚外迁”,加快生态城镇建设。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海岛地区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支持景宁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工程。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山海协作机制,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共建园区,深入开展发达地区市、县、乡对欠发达地区的三级对口合作帮扶,提高结对合作帮扶成效。重点支持对口欠发达地区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设施条件。鼓励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合作共建生态产业园区。继续办好“义博会”山海协作专区,积极利用重大展会等各种平台支持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

    五、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一)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

    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总体布局。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促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加快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接轨,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接轨。加快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圈海洋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对周边区域的集聚辐射,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活力较强、产业层次较高的重要区域。依托沿海七市,建设九大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新区培育的主要载体。推进梅山、六横、金塘、衢山、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洋山、南田、头门、大陈、大小门、南麂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突出岛屿的主要功能和特色,努力成为我国海洋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依托铁路、公路、内河航运等集疏运网络,推进海陆联动,辐射湖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内陆地区互动发展。

    加强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编制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滩涂、岸线、海岛、海岸带等海洋空间资源分类指导和管理,依法有序实施温州、台州、宁波、舟山等沿海滩涂围垦和围填海工程,扎实推进瓯飞滩等重大项目实施,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实施海陆污染同步监管防治,加大陆源入海污染物集中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力度,加强海洋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灾害观测预警体系。加强沪苏浙合作,推动跨区域海洋污染防治,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计划,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大近海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力度。

    (二)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按照建设一个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宁波、舟山两个服务平台,石油化工、矿石、煤炭、粮食、建材、工业原材料、船舶等多个交易区,一批国家战略物资和商业化储运配送基地的总体架构,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国内外战略合作。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引导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增值服务,带动物流金融、现货即期交易、期货合约交易等业务发展。

    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整合港口资源,建设一批深水码头和重点港区,发展集装箱运输,进一步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发挥水水中转优势,开辟国内支线和国际航线,加强与国际港口和海运物流企业合作。改造提升一批内河航道,建设海河联运体系,拓展“内陆港”服务功能,创新推动港口联盟。完善进港航道、锚地、疏港公路铁路及重要枢纽等集疏运网络,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数据共享、无缝对接,加快建成“集散并重”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建设一批港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港口物流企业。引导民资参与航运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洋运输船队。

    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加强航运金融服务创新,引导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浙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各类航运金融服务,培育港航产业投资基金,改造设立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银行机构,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发航运金融产品,高水平建设宁波航运金融集聚区。扩大投融资业务和渠道,引导政府创投基金、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和省属领军企业、社会力量支持港航产业发展。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加快宁波国家交通物流电子枢纽系统和沿海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数字港”。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航运服务业,建设一批航运服务集聚区和宁波、舟山远洋船员服务基地。

    (三)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提升海洋装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打造国家级海洋先进装备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积极有序布局沿海核电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核电生产基地。以创建中国(海盐)核电城为重要载体,打造国家核电服务和装备制造基地,促进核电关联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海岛和近海风能、潮汐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打造国家海洋能研究与开发基地。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海洋功能性生物制品、生物性原料药与衍生品等产业,建设海洋生物制品基地。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加快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进程,打造我国重要的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加强海洋勘探开发和海洋测绘服务,建设东海油气田后方基地和我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以滨海城市为依托,加快建设甬舟、温台和跨杭州湾三大海洋旅游区,优化海洋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海洋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打造我国重要的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择优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以宁波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国际领先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发挥沿海地区船舶工业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气船、综合服务船、邮轮游艇、体育船艇、节能型船用柴油机及船用电子信息设备等高附加值船舶和船用设备,加快形成现代船舶产业链协作体系。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建设宁波钢铁基地、临港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国家级高档造纸基地。

    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强渔船网具管理,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实施海洋捕捞渔船转型升级示范工程。扶持壮大远洋渔业,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型水产养殖园区。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贸易,强化水产品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强化水产品质量检验。继续推进标准渔港建设。

    (四)推进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

    建设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规范有序推进口岸扩大开放,规划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港航服务集聚区和一批大型港口物流项目,打造全国重要的铁矿砂中转贸易、煤炭中转加工配送、油品中转贸易储存、粮食中转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转储运加工、集装箱中转运输等六大基地,建设舟山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进沿海运输、海进江和国际航运业务发展,推动舟山港口由中转储运向综合物流港转变,打造国际物流岛。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推动一批重大涉海产业项目落户海岛。加快船舶工业升级改造,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高值船舶和船配产品,打造全国船舶检测中心和中国(舟山)船舶交易中心,建设我国重要的造船基地、船舶工业示范基地和世界级修船基地。加快推进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佛教文化胜地和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提升捕捞、养殖、加工、贸易等现代渔业产业,打造舟山现代远洋渔业基地。综合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建设我国海洋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重地。

    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高水平推进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打造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科研中试基地和孵化器,支持海洋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强高等院校涉海学科和专业建设,做大做强浙江海洋学院,加强海洋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与名校和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实施海洋人才工程,打造我国重要的海洋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群岛型花园城市。加强舟山临城新区与定海、普陀城区的特色建设与协调发展,集聚港航、金融、商务、信息、科研等资源,推动绿色、美丽、数字城市建设。突出群岛特色,优化城镇结构,加强中心镇和新渔村建设,挖掘海岛特色文化,保护修复历史遗存和生态景观,提升海岛居民生活品质,建成我国山海秀美、生态和谐的群岛型花园城市。 六、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以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目标,以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建设为重点,按照“结构优化、效益综合、空间均衡”的要求,加快实施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大网络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专栏6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向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农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物保健食品、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标准化、物联网应用及内容服务提供。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风电、光热、水电、地热能利用及潮汐发电装备。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纺织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研发制造、先进技术应用和制造服务业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余温余热利用、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服务等节能产业,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监测、环保服务等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勘探开发服务、港航物流服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

    核电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核电运行维护服务和核电技术研发服务。

    专栏7重点培育200个中心镇

    杭州市24个:临浦、瓜沥、塘栖、余杭、瓶窑、分水、横村、富春江、千岛湖*、汾口、乾潭、梅城、寿昌、大源、新登、昌化、於潜、太湖源、河上、良渚、威坪、大同、场口、高虹

    宁波市22个:慈城、春晓、咸祥、集士港、姜山、泗门、梁弄、马渚、观海卫、周巷、逍林、溪口、莼湖、西店、长街、石浦、西周、陆埠、龙山、松岙、岔路、贤庠

    温州市22个:瑶溪、瞿溪、虹桥、柳市、塘下、马屿、上塘*、桥头、北岙*、大峃*、昆阳*、鳌江、罗阳*、灵溪*、龙港、大荆、飞云、瓯北、珊溪、水头、雅阳、金乡

    湖州市15个:织里、八里店、南浔、菱湖、武康*、新市、雉城*、泗安、递铺*、孝丰、练市、乾元、钟管、和平、梅溪

    嘉兴市20个:新丰、王江泾、王店、西塘、新仓、新埭、武原*、沈荡、许村、长安、洲泉、崇福、濮院、凤桥、姚庄、天凝、独山港、袁花、盐官、乌镇

    绍兴市20个:皋埠、钱清、杨汛桥、平水、大唐、店口、崧厦、章镇、丰惠、长乐、甘霖、儒岙、兰亭、福全、枫桥、牌头、次坞、小越、黄泽、澄潭

    金华市19个:汤溪、白龙桥、孝顺、游埠、巍山、横店、南马、佛堂、苏溪、上溪、古山、龙山、黄宅、柳城、尖山、诸葛、芝英、郑宅、桐琴

    衢州市13个:航埠、廿里、湖镇、贺村、天马*、辉埠、城关*、华埠、高家、溪口、峡口、球川、马金

    舟山市8个:白泉、六横、高亭*、衢山、菜园*、金塘、虾峙、洋山

    台州市20个:院桥、金清、杜桥、白水洋、泽国、大溪、松门、楚门、平桥、横溪、白塔、海游*、健跳、宁溪、东塍、箬横、新河、沙门、白鹤、六敖

    丽水市17个:碧湖、安仁、鹤城*、船寮、云和*、松源*、五云*、壶镇、妙高*、西屏*、鹤溪*、温溪、崇头、竹口、石练、古市、沙湾

    注:带*号为县城。

    (一)构建综合交通网

    扩大综合交通网络规模。统筹铁路、公路、航空、内河航运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基本建成省内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和主要区域干线。确保建成杭长、杭甬、宁杭客专和金温扩能改造、杭州东站枢纽、宁波枢纽等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杭黄、九景衢、商合杭、通苏嘉、湖苏沪、金台、金甬、衢宁、衢丽、沪乍杭和跨杭州湾通道等城际铁路,开展甬舟、杭台温、杭温铁路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推进绍嘉通道、甬台温复线、杭新景建德至开化段、杭金衢拓宽工程等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抓紧龙丽温高速公路、六横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

    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进一步扩大铁路快速客运网络覆盖面,大幅提高铁路客货运输分担比重。围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产业集聚区和中心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综合集疏运网络,加快发展沿海港口物流和内河航运。进一步优化城乡公路交通网络,加快高速公路主通道扩容,提高国省道质量。加快建设国际、国内民用航空均衡发展的干支网络体系,不断提升机场保障能力,促进空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杭州、宁波、温州、浙中城市群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的运营效率。重点建设杭州、宁波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温州、金华、嘉兴、湖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枢纽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衔接,加快推进城市大型综合运输站场建设,增强枢纽与城市内外交通的衔接,提升县(市)级交通节点的服务功能。

    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形成杭州至省外长三角主要城市1小时和省内各市1.5小时交通圈。建立有效覆盖县(市)级以上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主干网相衔接,有效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综合运输网络和服务系统。

    (二)完善水利设施网

    完善防洪防台抗旱体系。坚持防汛抗旱除涝并重,构建标准适宜的防灾减灾骨干工程网。以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位一体”的水利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加快病险水库、海塘、堤防和水闸加固建设。加快流域性控制工程和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以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重点提高沿海平原、内陆盆地、杭嘉湖圩区等易涝常灾地区和城市新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完善水文、气象监测预警体系,继续推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提高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加快建设浙东引水工程、嘉兴太浦河取水工程等,开工建设台州朱溪水库、舟山大陆引水三期等水源和引调水工程,加快千岛湖引水工程等研究前期工作,强化杭州、台州、嘉兴以及浙中城市群等水资源配置能力。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建设闲林水库等一批重要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加强钱塘江、瓯江河口综合治理。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工程”、乌溪江下游生态治理工程、瓯江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工程,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沟通平原地区河湖水系,建立健全生态用水保障机制,提高全省重点江河湖泊水功能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百库水源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