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天津“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天津“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

2012年06月11日 14:18   来源:政府网站   
     三、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尊重规律、优化环境的指导方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全面实施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构筑人才高地。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落实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创新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积极争取更多海外引进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到2015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8人年。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健全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打造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2万人。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38万人。加快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6万人。加大农村人才对口扶持力度,全面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0万人。积极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

    加强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选送优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国家培训,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提高专业水平。大力实施引智项目,吸引高层次外国专家开展科研、教育、管理合作。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成效、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健全环渤海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

    第七章  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着力构筑生态宜居高地。

    一、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

    运用先进理念,加强综合研究,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深化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向滨海新区、海河中游、新城和小城镇拓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外围新城、示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城市发展格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编制好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公共设施规划,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完善规划管理体系,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二、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双城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两港三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双城”为中心,通达腹地,高效、便捷、安全、绿色、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运输体系,基本确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枢纽地位。

    海港。进一步调整港口结构,优化港区布局。重点建设北港区30万吨级深水航道、南港区5至10万吨级航道以及东疆集装箱码头、南疆专业化码头等项目。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南环铁路扩能改造、南港一线、进港三线、滨石高速公路等集疏港交通建设。加大对集装箱、原油、钢材、汽车等重点货类的市场开发力度,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将天津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我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到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0万标准箱。

    空港。实施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京津城际机场联络线、地铁2号线机场延伸线、成林道延伸线等配套交通工程,改善机场空域条件,进一步增强干线机场的功能,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到2015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

    区域交通。以完善西部、北部通道为重点,推进津保铁路、京沪高铁、津秦客运专线和塘承、京秦、滨石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通达“三北”地区和西部腹地的快速交通网络。到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0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448公里。

    城市交通。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建成京津城际延伸线,完善双城间的轨道交通,形成津滨快速交通走廊。建设蓟汕联络线,打通海河中游南北通道。加强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道路网建设,新建和拓宽一批城市道路,打通一批卡口路段。完成外环线东北路段拓圆改造。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安全岛等人行过街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停车设施。强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的智能化中央管理系统。

    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进一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增加公交专用车道,开通快速公交线路。发展清洁能源公交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成地铁2、3、5、6、9号等线路,启动建设4、7、10号线以及Z1线(文化中心-开发区)、Z2线(滨海机场-生态城)、Z4线(中部新城-汉沽)、B2线(临港经济区-黄港欣嘉园)等轨道交通线路。推动轨道交通向周边新城和中心镇延伸。到2015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30公里。加快西站、于家堡、机场、滨海高铁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一批与轨道交通、长途汽车接驳换乘的枢纽站。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增加运营车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提高到30%。

  三、加强资源保障建设

    (一)加强水资源保障。

    供水。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及市内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供水能力。统筹外调水、淡化海水和再生水配置,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优化供水布局,建立安全、稳定的供水系统。发展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收集利用,加快再生水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到2015年,全市供水总能力达到400万吨/日以上,中心城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新城等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30%。

    排水。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区空白区和低洼区排水设施建设,搞好雨污分流。加快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大幅提高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到2015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

    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新上高耗水项目,鼓励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1立方米左右。推广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大力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

    (二)完善能源供应体系。

    电力。建设北疆电厂二期、南疆热电厂、北郊热电厂、北塘热电厂等项目,新增本地装机800至1000万千瓦。实施陈塘庄热电厂搬迁工程,关停第一热电厂、永利电厂和军粮城电厂4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积极发展燃气、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引进“西电东送”、直流及特高压外来电力。

    供热。在有条件的区县大力发展热电联产、燃气和地热等清洁能源供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继续推进燃煤小锅炉并网,禁止新建和扩建燃煤锅炉房。加快热电联产配套管网建设。推广计量供热。到2015年,全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3%,热电联产比重达到40%以上。

    燃气。积极落实新增天然气资源,争取天津港液化天然气、唐山液化天然气、内蒙古煤制天然气进津,增加常规陆上天然气供气规模。建设10亿立方米大港地下储气库、天津港1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燃气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5天。加快燃气管网建设,管网年输配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发展燃气汽车,配套建设汽车加气站。在有条件地区发展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及分布式能源。到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8%以上。

    节能。加强工业节能,引导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做好冶金、电力、化工等行业节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推进建筑节能,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全部实现三步节能。促进交通节能,推广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节约技术及替代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强计量节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等先进节能技术。

    (三)集约节约用地。

    制定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管控作用,科学调控建设用地指标。完善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加大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土地复垦、整理、开发,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程。科学规划建港造陆,开展盐田综合开发。以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为重点,加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57.3万亩。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加强生态建设。

    按照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完善生态网络格局,在重点地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搞好各类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蓟县国家地质公园、青龙湾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快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洼等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搞好人工湿地净化和河道水系连通,增加生态用水。积极推进大运河综合整治和开发。大力植树造林,继续搞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加快实施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绿色通道建设。建设天津植物园、动物园等一批大型公园绿地,规划建设侯台、南淀等一批风景休憩区。实施“绿色天津”行动计划,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推进生态城区、生态区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优化城市绿色空间,改进绿地种植结构。加强外来物种的安全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二)加强环境保护。

    改善水环境。加强引滦、引黄、引江沿线水质保护,整治于桥水库等水源地面源污染。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提高工业企业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加强地表水体综合治理,消除城市人口密集区水体黑臭现象。恢复河道、坑塘水体功能,提高农业用水质量。

    保护大气环境。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实施中心城区10吨/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改燃并网和电厂搬迁,建设无燃煤示范区。巩固提高电力行业脱硫成果,完成钢铁、石化等非电行业脱硫除尘。启动全市2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烟气脱硝,推广工业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推动中心城区化工类企业搬迁改造,加强工业企业废气治理。严格控制扬尘,综合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推行机动车排放国Ⅳ标准,实施机动车黄绿标管理,加速黄标车淘汰进程。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天数提高到85%以上。

    控制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提高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优化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布局,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设一批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施铬渣无害化治理工程。加强垃圾渗滤液治理。实现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以上。严格控制施工、交通等噪声污染,实施“安静小区”建设工程。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落实国控、市控污染源在线监测。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构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防范环境风险。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社会监督。

    五、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建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推广泰达、子牙、临港、北疆、华明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一批工业、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化工、冶金、电子、医药、建材等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成20条具有较高水平、较大规模、行业特色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进包装减量化,逐步减少和取消一次性用品。完善以城镇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餐厨废弃物收运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建成一批循环型社区和小城镇。深化循环经济的国际合作。

    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严格控制燃煤总量,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创建低碳技术集散地。发展能效等产品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发展碳金融。增强固碳能力,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

    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天津”。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宽带网络、新型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普及光纤入户,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和用户接入带宽,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物联网,启动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程,推进物联网和云计算在政府、行业和公共领域的广泛应用,建成无线传感网。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信息和云计算服务四大信息平台。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及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建设电子政务内网,构建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体系。加快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和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城市安全等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灾备中心、安全评测、电子认证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七、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城市管理各项法律、法规、规章,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以管理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监督考评体系。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市、区县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建管养协调发展,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面覆盖、整体提升,提高序化净化绿化美化水平,优化城市夜景照明。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计划,加强海河两岸、商贸餐饮旅游等人流聚集地区环卫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质量监管力度,提高城市道路机扫率和水洗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搞好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动员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

    第八章  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

    加快实施富民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实施重大民心工程,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充分就业。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建立重大项目用工计划通报制度,促进就业与项目的对接。以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创业主体。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225万人。

    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制度。统一城乡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稳定就业和失业调控机制。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和“4050”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完善困难企业稳岗政策,加强对企业裁员的监控和服务,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方作用,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实现以技能促就业和劳动力从成本优势到素质优势的转变。

    二、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统筹制定覆盖社会各阶层的增收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群众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显著增加就业、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人均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例,增强政府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节能力。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增收的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优抚救济人员待遇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做好离退休人员的增收工作。拓宽农村居民增收空间和渠道。提高农业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通过增加农村居民就业,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等改革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增加农村居民薪金、租金、股金和保障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完善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基本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完善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增加收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定期发布制度,指导企业合理安排职工工资增长。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职工收入水平。建立和完善职工福利制度、欠薪报告制度、职工工资督导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继续落实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努力实现应保尽保。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随经济发展、工资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增加缴费和提高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和个人筹资标准,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报销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健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到201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7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完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完善抚恤补助增长机制。按照国家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有关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无障碍设施。继续深化婚、丧俗改革,积极倡导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加强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改善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形成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给力度,完善和创新住房保障方式,强化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等三种保障性住房,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经济租赁房租房补贴、廉租住房租房补贴等三种补贴,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构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及危陋房屋拆迁居民的住房保障体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快市区危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44万套。

    五、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显著提高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拥有量,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健康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健康城市。

    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规范建设全市统一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各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形成较为完善的基本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的配备和使用,建立政府补偿机制。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和供应。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卫生资源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以医学中心为龙头、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区县综合医院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组织为基础,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每个街道、社区都有一所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每个村都有卫生室。进一步做强优质卫生资源,新建和改扩建天津医院、胸科医院、环湖医院、中医一附院、中医二附院、医大二附院、医大代谢病医院、三中心医院等。加强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到2015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3.3人、护师3.5人。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对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防治,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加强急救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卫生信息化体系建设。完成海河医院三期、职业病防治院、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儿保健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标准化建设,扩建滨海新区传染病医院,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按病种收费试点。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转制改组。支持民营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保障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