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上下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沉着应对,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成功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实现全省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9435亿元,年均增长13.2%;财政总收入达到1226亿元,年均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775亿元,年均增长3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33亿元,年均增长18.9%。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5.0:32.2。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粮食总产量突破400亿斤。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加速形成,工业化率提高到46.2%。服务业繁荣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到44.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稳步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教育不断壮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计划生育、文化体育、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垦、粮食、农业、林业、交通、水利、商贸流通等七类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投资、财税、金融、价格、林权制度、政府机构等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出口总额达到134.2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1.8亿美元,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1927亿元。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交通立体化、网络化、快速化、现代化进程加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能源保障能力全面提升,以核能、风能、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统调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349万千瓦。农业基础设施、信息通信设施继续完善,水利安全保障进一步强化。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89元。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达到80.3%,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8%、5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7%、5%。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迅速提高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最根本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不断激发和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视野上,坚持跳出江西看江西,把江西置于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格局中去谋划;在发展举措上,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展望未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章发展背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新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战略地位,更多争取国家支持,促进产业和要素集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五年来的努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建成,全省上下形成了心齐气顺、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一切,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必须清醒认识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在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条件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区域间竞争更趋激烈。另一方面,我省经济欠发达地位没有根本改变,面临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要素成本进入上升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要求更加迫切;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上下务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不摇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第三章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五个有机统一”:——坚持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有机统一。发展不足、经济总量较小仍然是我省的主要矛盾,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坚持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坚持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有机统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同时,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拉动。
——坚持做大总量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改革攻坚与和谐稳定有机统一。“十二五”时期,既是改革攻坚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又要正确把握改革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程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稳定促改革,以改革促和谐。
第四章主要目标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台阶并向两万亿元迈进,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欠发达地区的地位显著改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按当年价格计算,到2015年达到18000亿元、在执行中力争20000亿元,按当年价格和汇率计算,预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达到2600亿元、力争3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超过80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6200亿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27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达到83.5亿美元。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2.8%,居民消费率达到3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650万人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70万人左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单位全省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文化大省建设初见成效。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耕地保有量稳定在4300万亩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稳定在82%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30%、16%,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染污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5%、80%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亿立方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阶段性目标。“十二大生态经济工程”①鄱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生态产业和生态城镇体系初步建立,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篇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章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播种面积,重点提高单产,注重品质改善,优化生产布局,强化我省粮食主产区地位,实施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五年新增粮食产量50亿斤。严格保护耕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实施沃土工程、植保工程、良种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健全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设施建设。
第二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服务多元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施科教强农战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重点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积极引导和推动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金融组织、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性服务。强化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第三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构建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集中发展棉花、油料、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薯类等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在生态环境可承载条件下,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水产区域化布局和渔业产业化经营,巩固发展以“四大家鱼”为主的常规渔业,加快发展鳗鱼、虾蟹、鮰鱼、珍珠、龟鳖等特色渔业,建设供港淡水鱼养殖区。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快油茶、毛竹、森林食品与药材、生物质能源林及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特色产业发展。
专栏1:农业重大建设工程 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重点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沃土工程、良种推广工程、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农机化工程、水源和灌溉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农业保障服务工程等10大工程,“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600万亩、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耕地40万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
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新开发复垦宜耕未利用土地40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30万亩;整理耕地70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万亩。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整治农村土地230万亩,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80万亩,新增耕地2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5.5亿斤。
千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建设工程:新造油茶林50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600万亩;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穗条生产能力7000万支,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5亿株;茶油产量20万吨,打造10个油茶产业科技园。
新增百万吨优质油料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优质油菜基地500万亩、花生基地150万亩、芝麻基地50万亩,配套建设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服务体系,建设油菜产业化经营示范区。油料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10万吨,产油76万吨。
新增两百万吨优质畜禽产品开发工程:建设30个重点县“一片两线”优质生猪养殖基地、赣江优质水禽带、环鄱阳湖水禽优势区以及赣中南、赣北优质肉牛基地和赣中、赣南、赣西优质奶源基地,实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生态养殖及清洁生产工程和饲料饲草开发工程。
现代渔业“双百工程”:改造标准化池塘水产健康养殖基地100万亩,新增水产品100万吨,改、扩建40个年苗繁殖能力达5亿尾以上苗种繁殖场,建设7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2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百万亩江西绿茶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依托赣东北、赣西北、赣南、赣中等茶叶主产区,加快建设有机生态标准化茶园基地、良种繁育体系、茶叶采后处理加工及市场体系。
百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工程:依托乐平、永丰、高安、临川、上栗、永修等62个蔬菜生产优势县,改造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提高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
千万亩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建设优质高产生态标准化果园基地、良种繁育体系、水果采后处理及加工、病虫防控体系,力争201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900万亩以上,产量达450万吨以上。
百万亩优质棉基地工程:重点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完善棉田水利设施,建立棉花高产核心区,完善杂交抗虫棉制种基地建设,扩大主栽优质棉种推广比重,普及双杂双移栽二熟免耕高效耕种150万亩。
千万亩丰产竹林培育工程:建设丰产竹林基地1000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竹林800万亩,新造笋用竹200万亩;完善毛竹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竹材精深加工。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达到500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达到1.5∶1。
休闲农业示范工程:重点培育2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强县、2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基地)、200个示范企业(点),加强休闲农业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