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全文)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全文)

2012年08月20日 13:17   来源:政府网站   
(6)水域游船

    加强水上安全管理。力争20%的游船单位通过安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达到4A级景区标准;游船单位安全保障资金投入的年增长率不低于5%;现有老龄船舶以每年10%的比例淘汰更新,自航船舶平均船龄达到5年以下,达到全国非水网地区先进水平;保持船舶法定检验率100%;形成高效应对水上交通和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精通业务、人员稳定的海事执法队伍。

    4、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市场监管

    创新监管方式,加大市场主体在市场规范发展中的责任;加强科技执法装备建设,完善覆盖全市的交通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和执法指挥调度系统。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效率和水平。

    加大对出租汽车、省际客运、旅游客运、货运、机动车维修等行业非法经营的管控力度,重点加大非法客运经营打击力度;加大对业内重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打击严重侵害乘客权益的行为和化学危险品违法运输行为。为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提高交通安全应急管理水平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以应急准备为抓手,以处臵救援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平安交通”建设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化交通应急体系为目标,实现本市交通行业应急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交通安全应急综合管理

    强化应急处臵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决策机制和现场指挥与协调机制;推进应急救援抢险队伍和应急物资的建设管理,建立基础数据库和调动方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定应急保障预案和专项处臵预案;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应急善后保障体系,加强恢复重建机制建设、调查评估机制建设。

    (2)交通安全应急行业管理

    健全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全面履行安全监管职责,规范经营行为,完善汽车喷烤漆房等交通产品认证、安全综合评价、备案、监管与退出机制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加强设施设备的安全技术管理;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强化人员安全、应急救援知识和能力培训考核和管理。

    6、严格超限超载治理

    以构建管理机制为中心,确立和完善市区两级治超及综检管理机构为重点,依托固定站点,按照“建设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运营规范化”要求,不断完善治超网络,强化联合执法力度,提高科技治超水平,形成治超工作的稳定态势,确保全市超限超载率控制在1%以内。

    完成15个综合检查站的建设;在所有货车绕行的县、乡、村等低等级公路上,统一设臵龙门架、隔离墩等限高限行设施,强化县乡村公路治超工作力度;推进实施货物装载源头运政派驻和巡查制度,加强超限源头监管。

    7、加大交通疏堵工程力度

    实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对既有道路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市级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优化平交路口、设臵公交港湾、交通组织优化等疏堵项目,以及交通信号优化、增设交通标志、标线、隔离护栏和安全防护设施等交通管理项目。

    8、完善法规、标准和制度

    出台一批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缓解交通拥堵的配套法规、规章,以保障停车泊位管理、拥堵收费管理、公共交通管理、出租汽车管理、城市道路管理、汽车租赁管理、水运管理、乡村道路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相关行业依据法规和规划,制订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建立企业信用考核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优化行业结构,提高监管和服务水平。

    建立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北京市交通标准体系。组织完成设施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监管及服务等方面约60项地方交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

    制定完善全市交通执法程序性规定。建立功能完备的法规培训考核系统,修改完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文书案卷评查标准。

    (五)着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1、完善步行及自行车系统

    改善步行、自行车设施条件,提高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程度,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重点排查并完善中心城及功能区的行人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建设完善一批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在CBD等重点地区、重点大街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自行车、步行示范区;在主要公交车站、轨道站点及客流集中地区设臵自行车停车设施;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设臵1000个左右自行车租赁点,形成5万辆以上租赁自行车规模;推进无障碍交通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中心城无障碍交通出行网络。

    2、构建绿色配送系统

    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实现传统道路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转变。组建5万辆规模的“绿色车队”,承担70%的日常物资运输和本行业全部应急物资运输任务。依托货运枢纽场站,带动城乡物流配送业发展。

    3、推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

    加强公交车辆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和既有车辆改造,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规模。开展轨道交通机车牵引、照明、供电、通风空调等节能减排工作。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ETC)系统、动态车载导航系统的应用规模。开展低碳公路、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等示范工程,建设交通节能减排重点试验室。

    (六)着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

    1、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

    (1)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以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基于新一代的通信平台、全流程数据采集、处理与决策支持的新方法,着重建立“一个中心、六大平台”,为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决策、运营组织服务和公众出行提供城乡一体化的新应用与新服务,实现人、车、路及环境信息互通和谐运转。

    建设信息基础平台。重点建设城市道路、公路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公共交通客流数据采集与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统计信息系统等。

    建设行业监管平台。完善交通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城市道路网管理与应急处臵、执法管理等行业监管系统,建成出租行业运营数据采集分析、机动车维修服务与监管、汽车租赁服务、货运信息服务等运输行业服务与监管系统。

    建设交通安全应急平台。完善交通行业图像管理系统,最大化整合接入北京市交通行业现有与外部图像资源,建设完善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场站等图像信息系统。建设交通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城市道路网管理与应急处臵系统、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极端天气条件下道路交通保畅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建设综合运输管理与协调平台。建设覆盖县级以上公路的公路运行状况监测系统,建成覆盖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等行业的公共交通运营安全监测体系,实现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出租汽车、民航、铁路、交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建设决策支持平台。重点建设全市交通运行仿真分析系统、面向交通规划设计的出行分析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管理系统、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交通出行指数分析及预报系统、交通运行监测分析系统、拥堵会商决策支持系统、拥堵收费监测评价系统等。

    建设多方式公众出行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公众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交通拥堵收费管理系统、智能化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慢行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停车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化交通设备设施检测中心、车辆租赁信息服务系统等。

    建设行业企业运营智能化系统。重点建设地面公交智能调度与安全防范管理系统、停车管理和诱导系统、出租运营调度与管理系统、物流综合信息网、轨道网络化运营安全、综合交通枢纽智能化系统等。完善两客一危智能调度与网络化运营组织系统。

    (2)工程科技

    开展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结构类型与构造设计、抗震及修复加固等规划设计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推广新型拌和材料、高性能道路结构、地下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应用。

    推动基础设施快速修建、应急抢险、道路排水除雪等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及快速修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开展山区高边坡综合防治、隧道施工风险识别和监测预报、轨道交通设施及车辆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动车状态监测评价等防灾减灾监测技术研究。

    (3)研发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基地、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地、交通基础设施材料研发基地、城市交通仿真与规划研究基地、动态交通信息服务产业化基地等一批交通重点科研、产业基地。

    2、提升交通管理科技水平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新建信号系统控制路口1700处(含高清视频检测和闯红灯违法监测功能),对1984处单点控制机进行联网改造,实现全市所有路口的信号系统覆盖和联动协调控制;新建公交优先控制系统400处。

    扩建交通综合监测系统。新建1600个双向交通综合监测断面,实现对8道防控线以及全市17条高速公路的全覆盖;建设电视监控设备2000套,新建固定式交通违法监测设备3000套;新建公交车载违法监测设备1000套;新建交通流检测设备500套。

    完善公众信息服务与诱导系统。新建室外诱导显示屏550块,形成一整套动态信息诱导服务体系,实现道路交通信息的社会共享。

    建设交通组织优化与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建设路侧停车智能化管理系统1000套,实现停车信息监测、违法停车监管、智能停车收费、数据分析与服务、停车信息诱导以及辅助决策与管理;完善全市交通仿真基础模型,构建北京市区域大规模路网的交通组织优化仿真平台,完成路网改造仿真评价。

    开展物联网交通运输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车辆、专业货运车辆等重点车辆的管理和服务,完成通行证防伪车辆准入限行控制;全面推广应用“电子专用标签”等测手段,逐步实现对全市车辆的动态感应和有效控制;开发涉车涉驾信息应用系统,促进车驾信息资源在社会领域的全面应用。

    全面整合强化“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全面融合共享交通基础数据,形成“大情报”体系;完善接处警和指挥调度监督、警务信息快速部署系统;增加122接警座席数量,实现智能语音航功能,提高系统的自动处理能力;建设交通管理容灾备份中心和网络中心,提高系统和数据对灾难性事件的抵御能力;开展机房等科技配套工程建设。

    (七)着力推进交通文明建设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交通参与者现代交通意识,营造“改善交通我参与,交通顺畅我快乐”的社会氛围,完善文明出行、文明服务、文明管理长效机制。

    1、开展交通文明宣传

    开展交通文明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村活动,号召市民文明行车、乘车、停车、行路;深入开展排队日、让座日、交通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公交、地铁、出租汽车等窗口行业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活动;提升交通服务、管理文明水平。

    2、倡导绿色出行

    通过开展“公交周”、“无车日”、“少开车”等活动,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倡导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和低排放、低能耗汽车。

    3、提高行业文明素质

    围绕“服务文明、管理文明”,精心打造具有时代特点、首都特色、行业特质的服务品牌和交通文化,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培养树立先进典型,促进交通发展环境明显提升、行业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岗位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八)着力推进实施人才工程

    1、建设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平台,为紧缺型及关键性岗位人才引进建设绿色通道;建设人才开发与培养平台,加强行业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高层次专业技术、行业高技能和关键岗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设人才激励平台,鼓励人才创优争先;建设人才使用及管理机制交流平台,创新交通行业用人机制;建设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行业人才管理的宏观指导。

    2、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完善行业从业人员录取、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培训管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2万名高素质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人员;实现执法队伍管理正规化、装备标准化;强化安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建设。

    3、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创新人才队伍,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源动力实施“交通科技人才集聚工程”,集聚一批国内外交通科技前沿的学术领军人才,建设“十名领军人物、百名拔尖人才、千名青年骨干人才、万名技术能手”的创新人才梯队,完善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组建交通行业专家技术委员会。组建北京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4、提高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

    在高级专业性岗位探索职员聘任制度,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大实践锻炼工作力度,坚持把岗位锻炼、岗位轮换、挂职锻炼、交流任职作为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探索和拓宽机关干部到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的新方法、新途径。

    5、建设交通人才培训基地

    充分发挥首都高校人才优势,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交通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继续加大对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投入力度,建成学院房山新校区。形成全日制高职在校生5500人、成人学历教育1000人、职业培训能力2.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2.5-3万人,专业涵盖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工程、交通管理工程、公路管理工程等16个专业的北京交通人才培训基地。

    四、实施保障

    (一)规划与用地保障

    坚持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优化新城交通发展模式。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储备与批次供地的保障制度。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公共停车场、交通接驳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须在规划中优先安排落实。在用地紧张、场站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应与绿化、公建等用地相结合安排交通功能。

    (二)资金与政策保障

    坚持交通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十二五”市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约需3635亿元。

    启动机动车排污、交通拥堵、特许经营、土地增值及相关税费的研究工作,推进建立交通发展专项基金。

    完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融资模式,逐步建立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土地一级开发、资产证券化、社会股权投资、企业自筹、政府贴息等综合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确定中心区微循环道路建设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政策、交通枢纽和地面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投资政策以及地下隧道工程专项投融资政策。

    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加大交通规划、科技、管理、应急、法规标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三)体制与机制保障

    明确市政府各部门、区县政府交通疏堵责任,进一步完善缓解交通拥堵会商机制;理顺市、区(县)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建立考评机制;重点推进征地拆迁、停车建设与管理、超限超载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完善。

    建立公共电汽车场站建设投资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将公共停车场纳入交通基础设施政策机制,优化完善停车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纳入审批环节,由政府主管部门对开发代征、代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专项审查、验收、接养,并实施监管;继续完善郊区客运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完善公共交通票制票价;建立全市交通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将交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机制。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