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山东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山东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02月13日 14:18   来源:大众日报   


    三、2009年重点工作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努力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必须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全面落实各项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抓好大项目的建设和接续,今年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不低于 1.6万亿元。切实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我省“四纵四横”的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京沪高铁山东段等 7个在建项目,开工建设德大线等 7条铁路,新建和改造铁路3341公里。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大通道和疏港通道建设,推进滨州至德州等 4个在建项目,开工建设青州至临沭等 9个项目,高速公路开工和在建规模达到761公里。加强机场建设,开工建设烟台新机场、济南机场指廊工程,加快威海、东营等机场改造,提高支线机场运送能力。优化沿海港口布局,重点推进青岛前湾集装箱和日照30万吨原油等 18个港口项目建设。新增火电装机容量 316万千瓦,开工建设海阳核电站和荣成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建成投产风电、生物质能发电 50万千瓦,加快推进河北黄骅至滨州500千伏电网工程和宁东至山东直流输电工程。切实优化投资结构。综合运用土地供应、环境评价、审核备案等手段,引导资金主要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切实保障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和项目支持,切实落实配套资金,认真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城市建设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工作,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土地资源保重点建设,对省重点项目和重大引资项目用地实行“点供”,对保障性住房用地实行划拨和限价供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认真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监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保中央和省里确定的重点投资项目资金不被挤占、截留、挪用和贪污,工程质量不出问题,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二是努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政府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逐步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减少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群众消费意愿。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稳定扩大汽车消费,加快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大力开发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消费市场,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引导城市超市和连锁店向农村延伸发展,落实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把房地产业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切实做到“保住一头、启动一头、激活一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资金、土地供应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新增廉租住房保障2万户,为低收入家庭提供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 260万平方米。启动农村住房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综合运用规划、土地和政府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和帮助农民新建改建住房,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落实住房消费优惠政策,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放宽二套房购房政策,加快发展二手房和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信贷支持,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二)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把“三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大幅度提高农业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创建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立足战胜春旱和可能发生的其他自然灾害,争取今年粮食再获丰收。发展棉花、油料、蔬菜、果品和水产品生产,稳定生猪养殖,实施好奶业振兴计划。二是抓好农业提质增效,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新建50个市县两级监测中心,加快推广农产品清洁安全生产技术,扩大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面积。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支持 500家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在继续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高度重视我省农产品出口,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由于粮食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返乡,今年农民增收难度很大。要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搞好农村多种经营,办好第七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就业,落实好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规划镇村建设,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倾斜。健全管理养护机制,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水平。继续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再解决 3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善农村电网布局,提高供电可靠率。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公共部门服务向农村延伸,增设服务网点,扩大服务范围。继续实施农村“三清、四改、五化”工程,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新增沼气用户 55万户,新增农村太阳能热水器30万台。继续抓好南水北调东线、治淮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建设,基本建成胶东调水主体工程,搞好62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重点河道治理,建设好黄河标准化堤防和沿海防潮堤工程。今年,再完成 1366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步伐,进一步搞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五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实行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克服当前困难,必须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企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从长远发展看,必须充分运用倒逼机制,大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一是在市场开拓上取得突破。强化市场开拓意识,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细分市场需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强营销网络和营销机制建设,推动企业营销创新。大力开拓重点建设项目市场,提高重点工程省内产品配套率。坚持国内国际市场一起抓,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开辟工业品出口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二是在企业技术改造上取得突破。认真制定和实施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大幅度增加技术改造投入,今年各类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改投资要争取实现65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积极推进“新特优”工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技术等五大高新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设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设备,支持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围绕改进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加快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三是在企业管理上取得突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规范企业基础管理,抓好企业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推进管理精细化,引导企业练内功、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切实防范经营风险。开展诚信管理示范企业活动,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四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上取得突破。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重点在工业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改造、企业与行业管理及新兴产业创建等领域推进信息化。大力发展软件、芯片设计与制造、半导体照明、射频识别、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在提高职工素质上取得突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全员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企业振兴和长远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六是在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取得突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今年要争取完成钢铁、地方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的优化重组。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融资条件,扩大准入范围,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自主品牌、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