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48   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 罗清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05年工作的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汉江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全省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预计,“十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一万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连续五年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预计可达320亿元,是2000年的3.6倍;实现税收350亿元,比2000年增长69.1%。2005年地域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6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4.2亿元,年均增长11.8%。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保持基本稳定。

    ——解决“三农”问题成效显著。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减轻农民负担,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从2004年开始扭转了连续6年下滑的局面,2005年总产达到2177.4万吨,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优质率不断提高,省级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800多万亩,各类产业化组织加快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99元,比2000年增加831元,年均增长6.4%。

    ——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着力推进“改革体制、改善环境、改进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等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努力扩大投资需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0315亿元,年均增长14.7%。建成或基本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41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8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265万吨;整治长江干堤及汉江遥堤1636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396.13万吨/日;新增发电装机1250万千瓦、发电量728亿千瓦时,电网输送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支柱产业、优势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汽车、冶金行业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和近千亿元的大产业;烟草行业年实现利税超过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30亿元,年均增长16.2%。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坚持一手抓武汉城市圈建设,一手抓县域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区域市场、产业布局、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加快。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不断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推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1.3%,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到55.8%。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省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由2000年的32.86亿元上升到2004年的73.15亿元,年均增长22.15%;筹集资金5.21亿元,为201.2万名农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为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筹集资金24.2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31万平方米;筹集资金1.62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分别比2000年增长1.9倍和2倍;办学条件普遍改善,新增校舍1732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800多万人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年均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700项以上、申请专利7000件以上;实施了100多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优秀精神产品不断涌现,获全国“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以及血防机构改革,全省市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进展。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人口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设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依法整顿和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突出抓了三峡库区、汉江流域以及洪湖等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民政、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人防、档案、参事、方志、保密、防灾减灾、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农村卫生、血防、动物疫病防治等体制改革,提前在全省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深入推进“三个一批”,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60%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92%,中小企业以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形成。省属企业改制和管理体制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取得新成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省和市州都建立了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所有预算单位都纳入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在14个县市开展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三个一律”的要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和调整了1144项行政审批事项。投资、流通、国土资源、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增强了对外来投资者的吸引力,我省已成为外商在中部地区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五年累计吸收外商投资10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全球500强企业已有60多家落户湖北。外贸出口大幅增加,累计完成出口总额143.3亿美元,年均增长17.9%。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

    ——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再就业,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8万人,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50万人。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和城镇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大社会救助、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全省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达54.9万人,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1.3万人,较大幅度提高了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7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期末的5524.5元提高到8786元,年均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加14平方米和4平方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在农村征地、城镇居民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企业违法排污、移民安置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组织开展了清理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等多项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加强了医疗、教育等领域“乱收费”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2005年确定的八件实事已全部完成。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认真实施《湖北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细则》,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较好地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定并实施《关于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若干意见》,取得良好效果。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立法;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建设法治政府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正在抓紧制定《湖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23个专项预案和90个部门应急预案。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公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有效遏制了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上升势头。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认真实施《湖北省信访条例》,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着力推进“平安湖北”建设。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支持部队建设,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优抚和政策落实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反腐倡廉措施,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省上下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着力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有竞争力的产业,着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和武汉城市圈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省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大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全面完成。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外贸出口增长3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6%,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5%和7.2%,均高于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城镇登记失业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均在调控目标之内。这些成绩的取得,既为“十五”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又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规模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大;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下岗职工、城镇低收入居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有些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缺点,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尚未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较弱,一些部门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腐败现象,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