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广东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广东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56   来源:南方日报   
    通过“十五”时期的丰富实践,我们提高了驾驭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升华了思想认识。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不断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六个注重”:

   

    第一,注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我们牢记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广东的期望和重托,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树立“追兵就是标兵,对手就是老师”的观念,不断增强当好排头兵的信心,抢抓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CEPA全面实施等机遇,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坚持有保有压,在优化结构中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注重增强发展后劲和提高发展质量。我们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工业九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在努力加快发展的同时,注意留有余地,集中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统筹内外源型经济发展,在继续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的同时,加快发展内源型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全面建设文化大省,积极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良好环境。

    第三,注重分类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坚持全面谋划、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制宜地指导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理清发展思路,提出不同要求。通过加快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强对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扶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实施激励型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等措施,力促省内不同区域协调共进。全面推进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第四,注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我们抓住事关全省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带动整体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加快汽车、石化、钢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加强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水利、环保建设等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保障煤、油、电等能源供应为切入点,积极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五,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注意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载体,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人民安居乐业。

    第六,注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努力建设文明法治谅解宽容社会,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团结互助、友爱向善、扶贫济困、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外来员工权益保护等社会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仍存在明显的粗放特征,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粤北山区、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发展差距过大,县域经济还比较薄弱,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存在瓶颈,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加速形成。我国政治社会稳定,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蓬勃发展。我省改革开放27年来积累了相当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和成功经验。这些都有利于我省的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石油价格高企,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内兄弟省区市发展迅猛,我省的原有优势逐渐弱化,而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根据中共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切实推动经济社会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小康水平。

    做好“十一五”工作,实现“十一五”目标,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省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千方百计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二是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工作必须紧紧抓住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摆脱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羁绊,加快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循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真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正确处理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的关系,促进外源型经济由大到既大又强、内源型经济由小到大转变。内外源型经济不协调是制约我省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要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实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更多地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要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四是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区域共同发展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珠三角要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山区和东西两翼要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努力做大经济总量。要推动珠三角与山区、东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实现互联互动、共同发展。五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和谐广东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建设和谐广东的必然要求。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做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文化卫生、安全生产等工作,促进社会事业的繁荣进步。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广东。六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支持和环境保障。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千方百计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大步推进改革与发展。

    做好“十一五”工作,实现“十一五”目标,必须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一)着力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再上新台阶,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要以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巩固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重点产业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建设综合运输、能源保障、现代重化、平安保障等十大工程。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稳定增长。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二)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广州、深圳以及珠三角等重点地区自主创新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公共平台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抓好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推动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继续推动工业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重点建设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和重要产业项目,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改革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优化利用外资和出口商品、出口市场、贸易方式结构,努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内外源型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按照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着重完善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积极进行“西水东调”、“西水南调”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建立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四)着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县域工业化为龙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支持山区和东西两翼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快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转移,形成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各展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鼓励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进一步落实CEPA,加强粤港澳大型基础设施、口岸和服务业合作,提升大珠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并实施合作规划,推动区域内投资贸易、高速公路、铁路干线、电力输送、能源建设等合作。

    (五)着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公民、造就现代文明、构造现代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改革文化体制,推动文化与经济进一步融合,完善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重点文化项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职业、技工教育水平,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等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

    (六)着力建设和谐广东。关心和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就业,健全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险种参保人数年均增长5%以上,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加大力度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繁荣体育事业,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和利益协调,认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法治、诚信、公平、文明的市场环境。实施绿色广东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省。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畅通民主渠道,促进民主管理,构建文明法治社会。

    各位代表:展望我省“十一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对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充满信心,坚信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文明、活力安康、稳定和谐的新广东将屹立在祖国南方!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