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5:12   来源:四川日报   
    二、“十一五”目标要求

    “十五”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外资西移、内资西进”,为我们拓展资源配置空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生态、基础设施、“三农”和产业并重的新阶段,对四川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省发挥科技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省仍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陆续上马,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各地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群众创新创业、发家致富、建设小康的热情不断高涨。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组织力量,抓紧起草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请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查。省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纲要》,认真组织实施。

    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要求,今后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1.2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元以上,提前实现翻番。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财政收入增速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5∶44.5∶40.0。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万亿元左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500亿元,2010年出口达到100亿美元。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6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破除。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进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程度显著提高,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经济调节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确保稳定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体现以下原则要求:

    ———坚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继续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立足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全面繁荣。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我省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坚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2006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初步安排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5%和3.6‰以内。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做到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团,力争在优质畜牧、粮油、果蔬、药材、茶叶等的精深加工上取得重大突破。搞好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培育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金土地工程”,抓好“五良配套”,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万公顷以上。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定农资价格。完善农技推广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搞好农业普查。认真实施“劳务品牌工程”,加强技能培训,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全年劳务输出170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0亿元左右。

    在农民生活上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整村扶贫,新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每个县(市、区)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做好五保对象供养工作。搞好乡村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重点解决人畜混居、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

    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和发展沼气为重点,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通村公路6000公里,新建和改造乡镇客运站(点)350个。坚持科学找水、安全饮水、节约用水,解决260万人的饮水问题。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努力使每一个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搞好73个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结合规模化养殖,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0万口。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太阳能。坚持调改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继续搞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通信条件。

    在乡风民俗上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移风易俗,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乡镇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在乡村治理上健全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推行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为农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开展“工业年”活动,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搞好煤电油气运和资金等的综合协调。确保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双十五”,力争“双二十”。

    把创新作为工业强省的关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瞄准国际技术标准,突出自身比较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集团。加强专利保护,多创优质品牌。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

    把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工业强省的支撑。突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信息产业。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以产业基础、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特色工业基地。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把抓大项目作为实施工业强省的突破口。科学论证选项目,创造条件引项目,求真务实干项目。加快建设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重点抓好300个技术改造项目、100个技术创新项目,完成工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投资845亿元左右。

    (三)加大科教兴川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抓紧编制和认真实施《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强信息、生物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基地、省级重点开发区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建成四川科技馆。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搞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当地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突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支持民办教育稳步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精心组织好高考自主命题考试。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