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贵州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贵州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5:16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6日 石秀诗)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团结和依靠全省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渐增强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02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10亿元,年均增长10.2%左右。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7%、12.7%和11.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由153亿元和85.2亿元增加到366.3亿元和182.4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分别增长19.1%和16.4%。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7.5亿元,是2000年的5.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777.5亿元和2303.9亿元,是“九五”末的2.51倍和2.16倍。

    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00亿元以上,是“九五”时期的2.5倍。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省会城市与市(州、地)之间基本形成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联结,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85%的行政村通公路,五年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万公里以上;新建四条铁路和四个支线机场,建成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842万千瓦,是建国以来前51年总和的1.7倍;“黔电送粤”达400万千瓦;2005年原煤产量1.06亿吨,是“九五”末的3倍。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营造林37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建成农村沼气池64万口,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进一步加大以“三小”为重点的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续建和新开工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以上,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4万亩,解决了农村643万人的饮水困难。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累计投入“普九”专项资金61.5亿元,建成义教工程项目学校1025所、“普九”工程项目学校1573所、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358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站、点)22698所,完成了2445所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任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5%提高到90%以上,全省基本实现了“两基”。

    三、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重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新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6.3:38:35.7调整为2005年的18.9:41.6:39.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五年粮食总产量达5540万吨,比“九五”时期增加125万吨,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4.5%上升到33.3%,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8.7%上升到23.7%。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能源工业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烟、酒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国防军工和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得到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竞争力显著增强,淘汰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企业组织结构逐步改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增势强劲,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8%,比“九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水平从24%提高到27%。

    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股份制改造顺利推进,能源、交通、烟草、钢铁等行业的资产重组迈出实质性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历史包袱明显减轻;对一批困难企业实施了关闭破产,国有资本基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中小企业中退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初步建立。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启动了以“三改革、一化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完成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以部门预算管理、财政国库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新的成绩,省对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基本完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任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逐渐形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52.8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9%。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和西南六省区市等区域合作,与对口帮扶四城市和其他兄弟省区市的双边合作取得新的成绩。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和合同利用外资分别达到542.8亿元和7.9亿美元,年均增长44.6%和36.4%。

    五、新阶段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0亿元以上,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左右。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长期救助范围。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5.12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3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4.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两个确保”100%的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条保障线”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122.2元和1374.2元增加到2005年的8147.1元和1877元,年均实际增长7.8%和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55.6亿元增加到606.9亿元,年均增长11.3%。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五年教育投入累计达到47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67倍。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贵州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省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3倍,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省属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一批省部共建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加强了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重点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83.1%和90.5%,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组建了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出版集团公司和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档案事业得到加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不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防止了非典疫情发生,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普遍推行了奖励扶助制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3.06‰降低到7.7‰左右。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省环境状况总体趋于良好。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5年,全省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预计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左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3.5%和22.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0亿元以上,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6%和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五年中,我们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根本主题,始终坚持“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的良好势头;紧紧抓住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这一根本任务,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扭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不放松,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和实事;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在突出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方式转变,在加快资源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施政理念,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紧紧抓住“五个统筹”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着力加强“三农”、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增强了发展的协调性。过去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工作扎实,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保证了各项奋斗目标的圆满完成,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的贫困问题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