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贵州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贵州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5:16   来源:政府网站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央明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十五”期间,我省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增强信心、振奋精神,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把富民兴黔的宏伟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六个必须”的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生态立省和开放带动战略,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进可持续发展,力争在经济和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加两倍、人均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趋于良好;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健康成长,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对内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并得到巩固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改善,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指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和5%以上;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左右。

    一、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坚持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长期救助等措施,加大力度实施“百乡千村扶贫工程”,统筹安排好二、三类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帮助低收入人口稳定提高生活水平,努力抑制因灾、因病返贫。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整合用好各类涉农资金。继续实行定点帮扶、对口帮扶,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助贫困群众进一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的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三农”倾斜。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万亩大坝建设与保护工程,提高“坡改梯”质量,搞好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切实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综合利用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市场管理。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科学使用肥料、农药,进一步提高种植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确保“十一五”时期粮食年均产量保持在1160万吨左右。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快建立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小区养殖,加大引草入田和草地改良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坚持走精品农业的路子,集中力量发展马铃薯、烤烟、油菜、辣椒、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施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培育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力度,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管理和保障体系,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0万人左右。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流转土地使用权,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基本完成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切实化解乡村债务,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林业产权制度、供销社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继续抓好毕节试验区建设及其他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

    (五)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素质。新增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扎实做好农村各类教育培训工作,推进农科教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积极促进三大工程的有机结合。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基本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力争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重大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遵循“规划先行、群众自愿、政府支持、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关键环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要保障,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坚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改变村寨面貌。

    二、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和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继续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基本建成以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实施“三纵三横八联八支”骨架公路网建设规划,开工建设汕昆高速公路板坝至江底段、杭瑞高速公路铜仁至六盘水段和六盘水至兴义高速公路,到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建设二级公路3000公里,基本形成连接高速公路、机场、铁路枢纽、主要工矿区和旅游目的地的二级公路网络;加快实施通乡油路工程,每年建设农村道路8000公里以上,到2010年实现90%以上的乡镇通沥青或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建设新的南下铁路运输通道,建成贵阳铁路枢纽。完善民用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切实提高机场营销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大力整治内河航道,初步形成北入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出省通道,加快库区码头和农村渡口建设。

    (二)切实推进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中小微相结合、以中小水利设施为主”的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实施“益民工程”和“烟水配套工程”,新建“三小”工程100万个以上,切实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力争2010年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5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争解决农村7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解决城市供水、工业用水为重点,加快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尽快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滋黔”工程中的一批新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投入使用,发挥效益。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加强小城镇供水能力建设。

    (三)大力加强信息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贵州”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完成地至县的长途光缆干线建设和省地两级有线网络数字化改造。强化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切实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电话”。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市政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镇道路硬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燃气普及率、城市绿化率、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有明显提高。

    三、紧紧围绕构建特色经济体系,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一)进一步做强做大能源支柱产业,基本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按照“大煤保大电”的要求,把大型煤矿建设作为能源建设的重点,加快煤炭生产结构调整,建成年产原煤百万吨以上矿井30对以上、年产原煤千万吨以上大型矿区6个,到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突破1.5亿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三分之二以上。基本形成以毕节、六盘水、黔西南为中心的煤炭工业基地。坚持“水火并举”的原则,有序推进“西电东送”电源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在大力培育省内电力市场的同时,向省外送电负荷达到1000万千瓦。继续加强输电通道、省内主干网和配网建设,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大力推进煤电联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二)充分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组合优势,加快把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工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以煤液化制油、合成氨、烯烃等煤化工产品为重点,尽快形成煤电化一体化、上下游配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按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的总体思路,基本建成以贵阳和遵义为主的大型铝工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氧化铝、电解铝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0万吨和100万吨,铝加工能力达到电解铝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左右。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磷化工基地,稳步推进磷化工业生产能力重组,大力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力争2010年磷化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

    (三)巩固壮大烟酒支柱产业,努力促进轻工业加快发展。支持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走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完成贵阳卷烟厂易地改造工程,做强做大“黄果树”、“贵烟”等名优卷烟品牌,力争卷烟单箱利税率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进入全国卷烟行业十强之列。加强优质烟叶基地建设,实现由烤烟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大力发展以茅台酒为龙头的酿酒产业,进一步提高茅台酒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传统名酒的振兴。依托优势水果资源,积极发展果汁饮料。加快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苗药为重点的民族药和中药,注重中药材资源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引导发展有竞争力的民族制药产业集群。依托品牌产品及骨干企业,以辣椒制品、肉制品、马铃薯制品、调味品和精制茶等为重点,加快特色食品工业发展。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林竹产品加工和造纸工业。在制药、特色食品等行业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

    (四)积极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存储技术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特色数据产品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材料、复合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锂电池、高容量聚合物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制造基地,在优势领域初步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坚持重点突破,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振兴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制造业。大力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加快优势生物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支持贵阳等中心城市依托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重要手段,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力争技改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科技转化和技术开发能力。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五)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实施重点带动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支持安顺、荔波、黎从榕等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率先突破;大力推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在提高观光旅游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族旅游和休闲旅游,把我省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坚持以游客为本,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行游住食购娱”各要素发展,进一步提高我省旅游接待能力。以“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等活动为载体,加大旅游整体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客源市场。大力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继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行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优强旅游企业。力争“十一五”时期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积极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