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强劲 买房热度仍高

2012年03月27日 21:46   来源:云南网   
    昨日,云南省统计局通报了今年1至2月云南经济运行的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全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2.11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50.8亿元,同比增长42.0%。全省商品房屋施工面积7649.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3%;竣工面积244.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1倍(121%)。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317.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7%;商品房屋销售额121.73亿元,同比增长13.6%。由此可见,在国家今年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的情况下,我省除了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较小外,其他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商品房施工面积、竣工面积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10.1%

    今年1至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81.9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46.43亿元,同比下降0.3%;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1.34亿元,同比下降39.4%;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2亿元,同比增长34.6%;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98.33亿元,同比增长12.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增加值23.01亿元,同比下降2.2%;其他企业增加值12.5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省大中型企业增加值408.36亿元,同比增长10.7%;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47.83亿元,同比增长12.0%。

    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15.5%

    前两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33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全省批发业零售额45.96亿元,同比增长34.0%;零售业零售额382.92亿元,同比增长12.9%;住宿业零售额6.02亿元,同比增长19.5%;餐饮业零售额71.43亿元,同比增长19.3%。分城乡市看,全省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34.26亿元,同比增长15.9%;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为72.07亿元,同比增长13.2%。

    投资

    6大重点行业投资占82.0%

    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全省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2.11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6.28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二产业投资165.83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投资379.99亿元,增长30.7%。全省非公经济投资281.26亿元,同比增长44.8%;占全省投资总量的50.9%。全省6大重点行业投资452.6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2.0%。

    其中,全省非电工业投资108.53亿元,同比增长35.7%;电力投资56.38亿元,同比增长26.6%;公路运输业投资76.64亿元,同比下降14.0;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50.8亿元,同比增长42.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47.23亿元,同比增长15.1%;教育投资13.03亿元,同比增长21.9%。(杨春雁)

    相关新闻: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建议取消经适房和限价房制度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乌日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不必过分担心经济下行压力,但本轮物价上涨难言结束。对于楼市调控,他称坚持调控不动摇,一旦放松将前功尽弃。对于保障性住房,他称应建立公租房管理运营体系,对于限价房、经适房等则应该取消。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他指出,目前各地都把精力放在了筹钱、盖房、完成国家的建设任务上,而对房子分给谁、卖给谁、如何管等缺乏系统考虑。其原因就是在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忽略了保障性住房的社会保障性质。所以要系统地研究保障性住房政策。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即只有城镇低收入的无房家庭方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超过基本住房保障标准而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人要靠市场。其次要规范保障性住房的种类。目前各地的保障性住房有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改造安置房、集资建房和成本房等。种类太多,范围太宽,造成政策不一或边界不清,不利于集中政府有限财力解决重点住房困难,也不利于建立规范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议取消现行的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改造安置房、集资建房和成本房等用于补贴出售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同时将廉租房合并到公租房体系中,解决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的居住问题。(据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耿敏)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