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7日 朱民)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7日 朱民)

2012年07月02日 15:31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2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6月27日在徐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市长  朱民

 

2012年6月27日在徐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朱民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工作的回顾

    2008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开创了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力推进,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六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提升至全国百强城市第31位。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52亿元,人均超过4.1万元,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实现财政总收入55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8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5倍和3.2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81亿元、贷款余额1735亿元,均比2007年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增速加快,铜山、邳州、沛县、新沂相继迈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睢宁、丰县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持续提升,铜山、沛县、贾汪通过小康社会验收。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注册资本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2.7%、15.6%,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1%。

    产业发展层次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912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4.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产业规模均突破千亿元大关,我市荣获“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5%,比2007年提高4.4个百分点,商贸物流旅游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基本形成50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粮食生产实现八年连增,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全省第一,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园区6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铜山、沛县先后晋身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沛县成为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新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四年增长11.8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三年翻两番、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矿山物联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徐州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全市百亿元企业9家、本土上市企业7家,徐工集团营业收入跃居全球同行业第5位,中能硅业多晶硅产能世界第一。

    经济增长动力更加强劲。“三重一大”强力推进,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687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863.5亿元,中能多晶硅、协鑫硅材料、徐工大吨位起重机等近400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117.5亿元、总量实现四年翻番,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开放型经济加速壮大,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和自营出口总额分别达37.6亿美元、105.5亿美元,年均增长34.9%和25.8%;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开发区前十强,6家省级开发区和6家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工程机械产业园等9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特色园区,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徐台航线开通运营。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力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顺利完成铜山撤县设区,市区面积扩大到303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已近400平方公里,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和高铁站区建设全面展开,铜山、贾汪加速融入主城区,全市城市化率达55.4%、比2007年提高9.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组织实施了近500项城建重点工程,音乐厅、艺术馆、规划馆、市民广场等一大批功能性项目建成使用,大龙湖景区、小南湖景区、珠山公园建设以及云龙公园敞园改造、云龙湖综合改造等一大批山水园林工程相继完成,“北雄南秀”的城市特质充分彰显;京沪高铁徐州段、徐贾快速通道、和平路东延等重大交通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商圈、亿吨大港、湖西航道、奥体中心、彭城欢乐世界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408万平方米的一期棚户区改造和1300万平方米的老居民小区整治全面完成。城市管理持续改善,市区保洁、绿化养护、公园景区管理实现市场化运作全覆盖,淮海东路等三条道路创建为省级示范路,“大城管”体制和网格化、数字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

    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在苏北启动中心镇创建,完成114个镇、4639个农民集中居住点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建成30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600个环境综合整治星级示范村,农村公路总里程达8500公里,完成改厕77万户。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0多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500余条,解决了3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主体工程和邳苍分洪道等重点水利项目。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加强。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总量减排连续六年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空气优良天数连续七年超过300天,国家考核的两个出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新铺设污水收集管网102公里,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7%,云龙湖、故黄河、奎河等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计划,绿化荒山6.8万亩,复垦采煤塌陷地4.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1.3%、位居全省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9%。国家生态市创建有序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考核验收,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由灰到绿的巨大转变。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和谐社会建设有力推进,民生民计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较快提升。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206元和949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和1.8倍,年均增长13.3%和15%。恩格尔系数为35.5%,比2007年下降1.6个百分点。年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99.2万农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累计新增就业46.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6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5%。强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园区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达1646家,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成为“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城乡低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基金发放超百亿,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基本达到100%,社会慈善救助工作不断强化。先后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46万平方米、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16475套,建成400多万平方米定销商品房,解决了4.7万多户特困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协调。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优质学校比例由2007年的40%提高到67%,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1所,建成省优质幼儿园223所,7个县(市)区相继完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达37.4%,财政为此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5.7亿元,减少群众药品费用支出3.7亿元;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初步形成了“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文化产业加速发展,一批重要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成功创建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全民健身场地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17人次获得世界冠军,第18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出生人口强度和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率先完成“慰烈工程”任务,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获得“七连冠”,驻徐部队为徐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水务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妇女儿童、青少年、关心下一代、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持续发展,人防、民兵、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港澳事务、统计、审计、机关事务、广播电视、淮塔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新闻出版、气象、援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建立健全稳定源头治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调解等配套机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和包案制度,深入开展“百日百案”活动,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命案发生起数降至20年来最低水平。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均在90%以上。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政府自身建设有力推进,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组织实施科学发展分类考核,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AB岗工作制、限时办结制、“快速通道”制等制度不断强化。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削减幅度达39%,窗口办结率达91.1%。完善企业分类指导、中小企业金融顾问、银企对接等制度,稳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成“12345”政府服务热线,大力推进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政府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行。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学法实现制度化,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联席会议机制。政务公开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成效显著,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政府工作的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建立120余项内控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各项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完善。

    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扎实开展“勤廉徐州”创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强化廉政主题教育,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认真做好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坚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进一步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四年多来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绩,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相对较低,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较为繁重;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内生发展动力和企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推动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还不够强,城市管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政府服务效率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回顾四年多来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争先进位。我们要继续坚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发扬真抓实干、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健全行之有效的目标导向、压力传递和激励考评机制,把市委决策转化为全市上下你追我赶、勇争一流的具体行动。必须准确把握徐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三重一大”。我们要继续坚持从工业化加速转型、城市化加速扩张、经济国际化加速提升的市情出发,将“三重一大”作为带动全局发展的强有力抓手,以优质项目扩大有效投入,以有效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必须切实强化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发展导向,主动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我们要继续坚持把创新作为经济建设、城市转型和民生改善的核心推动力,把“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作为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效化解各类要素制约,及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质量、结构、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