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7日 朱民)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7日 朱民)

2012年07月02日 15:31   来源:政府网站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突出富民优先,加快推进民生改善。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既注重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又着力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困难;既关注大多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又切实强化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既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又有效防止产生新的矛盾,努力让广大群众生活更富裕、身体更健康、心情更舒畅!

    当前,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孕育,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我国将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正处于跨越发展的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攻坚期,具备了“两快两带三先”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群众生活持续改善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市上下必须牢牢把握并积极顺应宏观形势的新变化,以扩大有效投入和促进消费增长为着力点,强化内需拉动,不断增强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努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按照“两快两带三先”的新要求,深入落实“八项工程”,全力抓好“三重一大”,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进民生改善,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实现经济总量五年倍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到2016年,发展的协调性显著提升。力争市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基本现代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建成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到2016年,城乡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城市化水平提升到60%以上,基本建成“八大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县域城镇体系更加健全,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到95%,努力把徐州建设成为投资福地、创业高地、旅游胜地、宜居乐园。到2016年,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新一轮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持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更大力度改善民生民计。始终把改善民生民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构建“六大体系”,每年办好一批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扩大就业支持创业、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重点,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向城市转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在增加工资性收入上,切实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做好大学生、家庭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不断扩大社会就业面,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增加经营性收入上,全面落实促进创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大学生创业的带动效应,大力支持各类群体自主创业。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引导居民通过动产、不动产的合法投资,依法增加红利、租金、利息等财产性收入。在增加转移性收入上,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健全社会慈善救助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强化物价监管,完善动态物价补贴政策,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投资相结合,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深入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创意、动漫、演艺娱乐、文艺服务等重点文化产业,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响“舞动汉风”文化品牌;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力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质量,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更多学生受到更好教育;全面完成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任务,建立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职业教育框架,强化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打造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高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整治过度医疗等不正之风,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健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动态管理机制,更好地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继续做好房价监管工作,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市,办好第18届省运会。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推动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统筹抓好其他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持续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建立领导干部带案下访长效机制。以平安徐州、法治徐州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源头治理,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处和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幸福家园”创建,争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和省法治城市先进市。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二)坚持创新驱动、做强企业,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夯实企业基础,大力强化龙头带动,全面促进大中型和小微型企业联动发展。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以扩大规模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合资合作,实施跨地区、跨行业战略重组,力争到2016年,培育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2家、服务业企业(市场)10家,把徐工集团和保利协鑫打造成世界级企业。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强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每年选择5—8家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帮扶对象,力争2016年本土上市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组织实施“百家创新载体培育计划”,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到2016年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60家,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在工程机械、光伏光电、感知矿山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示范推广与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推进品牌创建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力争到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1%,专利申请量超5万件,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达300件。

    全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深入开展“创业顾问千家行”活动,加强中国矿大大学科技园、江苏师大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进产品设计、检验检测、投融资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现代制造、科技创新、旅游服务、文化创意、软件和服务外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提供协作配套。完善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和授信制度,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降低创立成本和运营成本,着力解决阻碍中小企业、小微型企业设立和发展的各类问题,营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

    (三)坚持做大产业、壮大园区,大力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把集聚发展与集约发展相结合,加快特色产业链建设和空间布局优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着力加强技术改造、培育优势产品、强化高端发展,深入推进“两化融合”,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16年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食品、能源、煤盐化工产业分别突破2000亿元,冶金、建材产业规模均达到1000亿元。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等重点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加快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坚持培育现代服务业与提升传统服务业协调并举、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相融并进,推动金融、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商贸流通、旅游等十大重点产业提速发展,促进云计算、电子商务、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突破发展。继续实施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强化产业链配套与专业化分工,提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及重点功能区的承载能力和集聚水平,力争服务业占比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突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2020”工程,做大做强林果等5大产业,到2016年确保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200万亩;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高亢地区抗旱水源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黄河故道二次综合开发。构建区域农业科技交易新平台,加强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抓好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动农业经营服务机制创新,健全“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探索推广“农田托管经营”新模式,加快发展有农民资产参股的合作社,积极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着力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加快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开发园区在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主力军。全力支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一轮跨越发展,积极推动高铁生态商务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光伏光电、现代服务业三大千亿产业集群,打造2—3个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力争进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大力支持各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在支柱产业培育和特色园区发展上下功夫,加快形成以丰县盐化工、沛县新型铝材、睢宁白色家电、邳州节能环保、新沂新医药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格局。加快徐州高新区建设,确保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积极推动南北共建园区建设,着力提高项目和产业对接率。精心抓好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德鲁尔低碳产业园等各类专业园区建设。

    (四)坚持做美城市、强化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把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作为基本着力点,深入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有序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域城市体系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和辐射力。

    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精心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每年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八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凸显中心城市的承载和带动功能。产业中心建设,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研发、创新和提升产业附加值为重点,建成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交通中心建设,重点实施三环高架路、城市轨道交通、郑徐客运专线等项目,推进内河航道、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立更加快捷通畅的立体交通网络;商贸物流信息中心建设,突出抓好中心商圈、现代物流基地、总部经济园区等功能载体建设,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区域性消费环境;教育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集聚和教育人才培养高地,逐步建成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高度融合的区域中心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中心;医疗中心建设,以建强优质医院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方向,把徐州打造成为集医疗、保健、医学教育和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健康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塑造、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等“十大工程”,加快构建文化强市;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完善金融设施和布局规划,加快金融集聚区和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区域性的金融机构管理营运、支付结算、财富管理、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高地;旅游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创品牌、扩规模两个关键环节,抓好彭城欢乐世界、微山湖生态旅游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建成以汉文化、军事文化、山水生态和商务休闲为特色品牌的旅游名城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打造“智慧城市”,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流动摊点、背街小巷等专项整治,着力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大力提升县域城市发展水平。按照“一区一带两轴”的新型城市化布局,推动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多组团发展,加快提升铜山新区、贾汪城区建设发展水平。加强东陇海城镇带和徐睢、徐丰(沛)城镇聚合轴建设,强化丰县、沛县、睢宁、邳州、新沂五个县城镇要素集聚功能和城乡纽带功能,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加强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骨干、重点中心镇为支撑的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农村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强化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现300个市级示范村提档升级。

    (五)坚持做优环境、绿色增长,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生态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倒逼机制,切实解决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全力维护生态安全。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逐步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环境负荷。以生态化为目标,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高耗能行业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农业生产过程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等环保产业,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着力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项目上马,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改造,在五年内实现技改节能12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制定科学的年度减排实施方案,落实具体的减排工程,加大管理减排、结构减排力度,完善电力脱硫改造,开展钢铁、水泥等非电力行业脱硝、脱硫工程建设,大幅降低产品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强化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对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置力度,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抓好重点流域和断面保护区的污染治理,推动区域集中供水,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新沂、睢宁、丰县、沛县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保持在90%以上,淮河流域及南水北调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提升1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超过90%。以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坚持每年建设一批精品园林,强化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大力推进采煤塌陷地、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全面完成“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60%以上,力争到2014年生态市创建全面达标。

    (六)坚持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增创市场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更高层次地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更大程度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活动和招商队伍的绩效,突出产业招商、要素招商和以商引商,重点结合产业链开展定向招商,统筹抓好资本、人才引进和资源利用的专题招商,加强对国内重点企业和国际重点地区的定向招商,推动企业加快海外上市步伐,今后五年全市累计到账注册外资总量力争超过100亿美元。积极鼓励我市优势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建设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参与海外企业并购,努力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实施彭城英才计划,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以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进一步稳定和拓展外需市场。着力优化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大对徐工集团、艾德太阳能等优势企业的出口扶持力度,加快培育重点出口企业集群。加强工程机械、大蒜、胶合板三大出口基地建设,稳定传统产品出口,扩大机电、光伏等优势产品出口,培育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点。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壮大出口品牌梯队,提高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巩固亚洲、欧美等传统市场,开拓非洲、中东、中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不断提高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力争到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比2011年翻一番。

    持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紧紧围绕强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等,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公平的法制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稳定的市场环境。强化各级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拓展开放视野,更加善于挖掘和利用我市的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更加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工作突破,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动跨越发展。

    (七)坚持提升效能、勤政廉政,建设人民更加信赖的政府。切实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以百姓办事“零障碍”为目标,高水平构建服务型政府。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健全全程协办、立体监督、动态评议等配套机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强化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更多的便民服务事项集中进驻,积极提供“一站式”服务。突出抓好“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运行管理,将服务范围由行政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向群众生活服务领域拓展,向县(市)区和乡镇延伸。抓好“市民卡”工程建设,科学整合现有资源,逐步构筑全市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电子支付平台,建立完善跨行业、多领域的便民服务体系。

    以推动创先争优为导向,高水平构建效能型政府。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精神,推动各地各部门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齐心协力实现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标领先、质量指标提升。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加大政务督查、审计监察和行政问责力度,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流程,压缩工作时限,推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进驻服务中心,切实做到应进必进,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行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

    以深化依法行政为重点,高水平构建法治型政府。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深化和扩大政务公开,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全面提升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始终保持政府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内开展。

    以反腐倡廉建设为抓手,高水平构建廉洁型政府。深入开展廉政系列主题教育,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崇尚法治、敬畏民意、规范用权、守正勤廉,自觉养成在监督的环境下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用权的良好习惯。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把廉政建设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责任编辑:尹彦宏)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