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亮麻辣的南山泉水鸡,成就了南山泉水鸡一条街,也开启了重庆“点杀”菜系先河。 网络图片
“市民吃了好,一传十十传百,泉水鸡的招牌就立起来。”张正雄介绍,当时的张家坡泉水鸡、老幺泉水鸡等店生意异常火爆,泉水鸡店逐家开张,最终形成了从南山第一庄到张家坡,全长2公里的泉水鸡一条街。
泉水鸡的兴起,让一批为“一菜一街”的美食街先后开张,也为重庆江湖菜揭开全新篇章。张正雄介绍,继泉水鸡后,以“点杀”闻名的蛙、鳝、鱼、鸡等各类现宰现烧麻辣菜,相继出现在重庆人餐桌上。一条条因“点杀”菜汇聚而出现的大小美食街,也由此兴起。
商圈兴起美食街更新换代老街落寞
直辖后的重庆美食街越行越宽,城区区域扩展,让美食街巷在主城遍地开花。这一时期,因就餐环境形成的美食街诞生,曾因使馆聚集而有“重庆外滩”之称的南岸南滨路一带,涌现各色贩售江湖菜的临时建筑食当,吹着江风享受夜啤酒,逐渐成为时尚。
而随着商圈概念的形成,众多商圈内原有的中低档美食聚集区,如聚集在观音桥北城天街一带的食肆,被商厦内设美食配套板块取代。
重庆市商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6年,有关部门正式启动美食街评级命名及美食街规划工作,“打造美食街”一说由此而来。此时,对“什么是美食街”有了官方定义。按评选标准,只有以餐饮为主,具一定规模,特色突出、配套设施完善,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专业特色街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美食街。
张正雄回忆,此时,“美食街始祖”八一路因两侧一楼一底铺面不符合城市规划,在道路扩建中逐渐消失,直到2011年,才在市民呼声中重新开街。而老街风味食肆不再,受限于解放碑发展格局“一眼能望到底”的八一路,没能领回美食街之名。依托于古镇文化的磁器口,则挂上了市级美食街名头,甚至在2007年,获得了“中华美食街”称号。
统一规划新一代美食街看重配套
由政府统一规划、招标,由企业建设的新一代美食街,也在2006年后相继开建。仿汉唐风格的巴国城,坐看两江的吊脚楼集群洪崖洞,依山伴绿而建的鸿恩寺,及后期出现主打高端的重庆天地、星悦会等美食街开门迎客。
据龙湖地产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时期的美食街,将配套、布局、硬件等纳入考量,开始考虑“食客是否进出方便?车辆如何停靠?是否在就餐后方便娱乐休闲?”等问题。
市商委有关负责人统计,2008年前,获得命名的美食街,集中在主城核心8区,至2009年则向远郊区县发展。至2011年,重庆已拥有市级美食街29条,其中,中华美食街12条,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全市美食街总长度超5万米,店铺总数4千多家,从业人员近14万人,年纳税额5万余元。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