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租房解构 公租房将永远姓"公"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重庆公租房解构 公租房将永远姓"公"

2012年12月04日 13:49   来源:重庆日报   

  开工建设2871万平方米,30万群众分配到新房……全国最大规模的公租房(论坛)(论坛)建设正在重庆推进。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并不富裕的重庆凭什么做到这一点?请看——重庆公租房解构。

     2011,约30多万重庆人分配到公租房

  住进民心佳园(论坛)那天,何伟躺在大床上,激动得一夜未眠。

  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他的人生就是一架波音747,满载梦想,在跑道外苦等多时,终于到了一飞冲天的时刻。

  承载何伟梦想之翼的,是一间普通的两室一厅,60平方米。但如果联系到何伟之前的“窘境”,那种激动便不难理解。

  他和妻子秦江华分别来自三峡库区的两座小城——垫江和忠县。进城参加工作后,两人在弹子石租了一间农房住。“没有电梯,没有地砖,光线也不好。一刮风下雨,屋里就特别昏暗。”何伟说,“都不好意思请父母进城来坐坐,实在是太简陋了。”

  更为恼火的是,“搬过4次家,每次都只住了半年左右。要么是房东涨价,要么是遭遇拆迁。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只流浪的鸟,失落感,挫败感随时都会涌上心头。”

  “窘境”终于得到改变。经申请,半年前,何伟住进了民心佳园13—6—3:

  电梯房,新地砖;液晶电视,绝对亮敞。

  门口贴着一张象征幸福喜庆的“福”字,卧室里放着一家子的合影,地上还铺满了1岁零7个月大的女儿练习走路的卡通软垫……

  这是一张名为山城民生画卷的局部图。

  中共重庆市委召开三届七次全委会提出,用两年半时间做好群众最关心的10件大事,即后来的“民生十条”。首当其冲的就是,建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为200万名中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

  “普通百姓辛苦几十年,还住不上一套像样的房子,那怎么行?我们是人民的政府,当然要为人民群众把基本住房解决好!”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

  说干就干。

  2010年2月28日,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正式动工。

  2011年3月2日,重庆公租房首次摇号配租,成功配租15281套。

  4月16日,民心佳园迎来第一批签约入住的承租户。

  ……

  截至目前,重庆公租房建设开工2871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分配的8.2万套,加上各个区县园区建设分配的,共达11万套,约30多万群众分配到公租房。无论开工量还是分配量,均居全国之首。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赞许道:“重庆建设公租房是一大德政,为全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制度设计也很合理,坚持搞下去,不仅能让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还能通过出售,让老百姓‘居有其屋’。”

  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

  公租房建设,并不太富裕的重庆如何能一枝独秀?

  “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看,生产力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怎样把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说到底,还是要坚持民生导向。围绕民生抓发展,大家都有盼头,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起来了,三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调动起来了,生产力自然就会大发展。”薄熙来认为,只有坚持民生导向,才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培育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论坛)。

  因为有这一理念支撑,才有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五个重庆”建设、“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

  重庆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0%以上。这意味着,十年内,有1000万重庆农民将转为市民。

  “我们城市化进程、产业发展都异常迅猛,各类人才不断朝城市汇集,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住房制度体系,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局长郭唐勇说。

  据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观察,各地的住房体系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政府保低端,其他完全由市场解决;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靠市场。第三种,便是重庆模式。

  黄奇帆将重庆住房制度体系归纳成三句话: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占城镇人口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配置,30%—40%的中低收入群体由公租房保障。

  三种模式,孰优孰劣?

  对于“城市夹心层”即家庭收入处于中间60%的家庭而言,一方面因房价过高而够不着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够资格享受廉租房。第一种模式的局限显而易见。

  至于第二种模式,王小广也认为有明显不足。“‘高端靠市场’似乎很有说服力,但问题是市场难道没有政策的作用空间吗?对高端家庭无限制的投资需求难道不加以必要的干预吗?”相较之下,王小广认为,第三种模式“较为合理”。

  “在以民生为导向、‘缩差共富’的顶层设计中,公租房建设和土地储备制度、地票交易制度、户籍改革等环环相扣,搭起了‘缩差共富’的阶梯。”郭唐勇认为,正是户籍改革、地票交易,让农民进了城,让政府储备了土地,也给公租房提供了需求和空间。

  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说:“公租房建设的成败,主要还是看执政理念是否真正转变。如果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将以人为本、民生导向落到实处,建设公租房根本不是难事。而且,公租房建好了,还能‘赚钱’,吸引更多投资。”

  富士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常有记者不解:“富士康在沿海有很多工厂,为什么又到重庆投资呢?”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回答:“重庆建了大量公租房,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可以专心做生意。”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