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两个月需暖气费用不比空调低 居民意见不一
元旦至今,上海几乎没出现一天晴天,不是雨雪霏霏,便是阴冷刺骨。接连而至的寒潮预警,使2012年的12月成为7年来最冷的月份。与南方许多城市一样,上海各界也开始讨论起集中供暖的必要性。
记者多日走访上海当地住宅小区、主管机构和能源问题专家,发现就上海当下的现实情况而言,由政府补贴电费或进行部分区域供暖试点可能是较为实际的做法。
昨天,上海清晨的最低气温再次跌破0℃,上海气象部门连续多日发出寒潮警报。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提供的数据,2012年12月份比常年偏低近1℃,是7年来最冷的12月,进入2013年后,最低气温也频频跌破0℃,只有1月2日最低气温在0℃以上。如此持续的严寒天气在上海属于罕见。
居民:两种观点相持不下
记者昨天上午冒着严寒走访了上海市中心和郊区的几处成熟住宅小区,发现已经有不少上海当地居民向物业甚至政府主管部门提出过集中供暖的建议。
位于上海闹市区一处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高档住宅区里,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十余天前,有十多户居民陆续前去咨询有关集中供暖的事情。“集中供暖是大事,必须要有2/3以上居民认可才能进行。而且供暖后电费怎么算,废气怎么处理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与该物业人员观点相似,这个小区里几位正在进行早锻炼的老太太对记者说,她们认为在上海搞集中供暖还没有很大的必要,“比如排管子肯定会损坏已经装修好的楼房,这个钱怎么算呢?”此外,这几位居民还认为,上海的冬天持续时间毕竟不比北方,集中供暖使用效率不高。
这个观点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赞同。上海交大能源研究院教授于立军表示,上海搞集中供暖,改造上也有一定难度。加装集中供暖设备需要场地,1000户左右的居民小区供暖,需要40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而上海大多数小区“寸土寸金”,连停车位都难保证,更别说拿出很大一块地建供暖设备。
政协委员:“两会”再次呼吁讨论
集中供暖不仅让老百姓关注,也吸引了政府部门的目光。上海市政协委员张立军日前就公开表示,正考虑在即将于本月举行的上海当地“两会”上再次呼吁试点集中供暖,并为全市集中供暖提前进行统筹规划。
而早在两年前,张立军就曾经递交提案,建议将冬天供暖列入市政府工程。他认为,上海建立在海边滩涂上,冬天一般非常潮湿阴冷,有供暖的必要,“集中供暖能提高上海的宜居程度。”
“虽然现在每家每户都装有空调,但空调的效果很有限。每年寒潮来临的时候,上海的各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且都是以患季节性疾病的老人和小孩为主。”张立军说,空调的制热能耗高、噪音大,人体感觉也很不舒适,并且容易传播疾病;而冬季供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降低上海市民特别是老人、小孩的冬天发病率,并能有效降低社会成本。
而上海市民对冬季供暖的需求还可以从地暖安装等建筑保温改造行业中看出一二。以地暖设备为例,目前在上海,专业从事地暖设备生产的企业超过700家。即便如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地热供暖相对高昂的费用依然是阻碍其走入百姓家庭的一大屏障。
专家:补贴电费VS供暖试点
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集中供暖问题,在一些能源专家看来,远不如研究政府补贴电费来得实际。
有上海市民算过一笔账,目前北方集中供暖的费用一般在每平方米30元人民币左右,一个冬季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交3000块钱左右的暖气费,上海的冬季只有12月和1月份是比较冷需要暖气,而暖气费用并不比开空调低。
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吴力波认为,政府可以考虑给予市民“冬季取暖费”,“这种补助的形式可以通过电费补贴实现,比如规定,平均气温低于5℃的天数达到多少,就上调基础电量或者降低阶梯电价等”。
也有不少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提高建筑本身的保温性来解决近年来上海当地供暖的燃眉之急。据悉,上海新的建筑设计标准已经提高了建筑节能的要求,要求兼顾门窗的气密性、墙体保温隔热等参数,提高建筑物室内的舒适性。而上海市节能协会会长施明融则认为,上海可以考虑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推行部分的集中供暖,例如虹桥商务区,在规划建设阶段就考虑到供暖课题。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