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上海制造业正处创新发展的转型关键期

2013年02月17日 10:30   来源:解放日报   胡春燕

  上海制造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转型关键期:在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新产业变革背景下,上海传统制造业还有没有发展空间?面对眼花缭乱的新兴领域,上海如何才能抓住核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胡春燕博士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上海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上海制造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研究》等课题10余项,本期她将谈谈对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新产业革命的核心可能不是重大的技术突破,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变化过程。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产业革命都会催生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带动产品、服务生产和存在方式的重大变化。当前已经初现端倪的新产业变革,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为代表,带动了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运营组织方式等的深刻变革,强化了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以及不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和新模式。

  多样性和高替代性成为目前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典型特征。以前的技术变革推进产业形态和模式变化,是一个标准化形态和模式的推广运用过程,而信息技术变革与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形态和模式,不同类型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同时出现;同时,受信息技术变革速度快的影响,一些新业态和新模式在较短时间内也有可能被更新的业态和模式替代,新业态和新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替代的演变过程。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主要作用表现。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升级关注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形成和发展,在新产业变革视角下,具有持续性、稳定性、规模性特点的主导产业难以形成,而多元化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产业升级方向和路径的重要变化:从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培育高端新兴产业链环节,转变为培育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形态和模式。

  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看,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出现将成为新产业革命演进的主要形式,新产业革命的核心可能不是重大的技术突破,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通过产业形态和模式创新,引发新的产业革命变化过程。

  上海不是简单地以 “上海创造”、“上海服务”取代“上海制造”,而是应将“上海创造”、“上海服务”嵌入“上海制造”

  面对全球新产业变革日新月异以及上海制造业正受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容量有限、商务成本高企等制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不再只是来自于单项优势技术和产品,探索新模式和积极培育新业态已成为决定制造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上海制造业应该抓住四种新业态和模式。

  第一,基于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服务型制造”作为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相融合的新模式,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有利于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有利于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其中,个性化定制是“服务型制造”和制造服务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上海不是简单地以“上海创造”、“上海服务”取代“上海制造”,而是应将“上海创造”、“上海服务”嵌入“上海制造”,这更加符合新产业变革及上海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二,基于区域间产业分工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头在沪、中间在外”模式。上海根据自身的资源要素差异,把高端要素密集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服务环节布局在本地,而把中间的一般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更具有低端要素比较优势的区域,是上海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上海要充分发挥雄厚的工业基础、良好的商务环境、密集的优秀人力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研发、销售“两头在沪”的制造业,满足不同行业“两头在沪”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两头在沪”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第三,基于产业链细分与整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推进产业链的不断细分和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整合重组,进而形成新的业态和模式。在产业链细分方面,以集成电路行业为例,20世纪末以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分工进一步细化,IP核设计服务从芯片设计业中分立出来,一种全新的模式——Chipless模式应运而生,Chipless模式的企业只设计集成电路IP核、提供IP核授权及相关设计服务,而不生产或销售芯片。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苹果公司推出iPod、iPhone、iPad等产品,率先实现了“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纵向整合,锁定了消费者、聚集了开发者、抑制了竞争对手;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随即与英特尔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了“芯片+系统+终端”的全产业链整合。对上海而言,制造企业寻求战略转型过程中,应该借鉴上述行业和企业的成长经验,在产业链细分和整合中找准定位,探索适合自身战略需求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第四,基于产业组织特征变化的新业态和新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平台经济,它已成为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利器”。据统计,当今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中,60家企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平台业务。以供应链整合平台为例,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是掌控产业供应链整合的三大重要资源,不同类型核心企业通过对这三种重要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整合重组,形成新的业态和模式。就上海而言,应从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发,大力发展面向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以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信息、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和交易平台,引领产业升级。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从培育发展高端新兴产业,转变为培育发展高端产业链环节,再转变为培育发展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

  上海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市场经济先行、区域创新活力强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培育新业态和探索新模式的先天条件。

  第一,丰富现代制造体系。新产业变革背景下新业态和新业态的大量涌现,对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内涵形成挑战,制造业边界不再局限于制造实体产品或物质产品的行业。由此,上海应该树立现代制造体系的理念,将现代制造体系界定为产业和业态及模式并存的新体系、加工制造与制造服务协同发展的新体系、“硬产品”和“软实力”相结合的新体系。今后,上海应将打造现代制造新体系作为上海制造业创新转型的重点方向,把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从培育发展高端新兴产业,转变为培育发展高端产业链环节,再转变为培育发展产业新形态和新模式。

  第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支撑制造业升级且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两头在沪”型企业、总部型企业、制造服务平台型企业、系统集成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合同研发外包(CRO)企业、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再制造企业、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以及各种基于制造的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上述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瓶颈。

  第三,完善政府管理机制。新业态和新模式作为技术变革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方向,同时也会成为政府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形成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如何从基于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不同业态和模式之间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政府管理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政策协调,才能使不同扶持政策之间进行有效对接,避免造成多头监管或监管真空。

  第四,加强政策引导。适时研究制定本市促进制造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适合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标准和市场管理办法。支持设立制造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业态和模式创新型企业。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基地建设,研究建立配套政策措施和统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对人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创意型人才等将占据重要地位。筹建上海商业模式创新竞赛奖励基金,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竞赛,开发企业家智慧,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更多的社会有效需求。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