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非遗:市场化 政府不可缺位

2013年03月07日 14:22   来源:南方日报   张西陆

  说了几十年快板书的老艺人,举手投足都散发着浓浓的市井风情,那一对在他手中翻飞的快板带出的铿锵节奏,让人如痴如醉。

  如想带些东西与朋友一起分享,台湾学甲镇展台的丰富美食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光闲逛不动手,是不是有点不过瘾?没关系,还有沙画和陶瓷制作可以去一试身手。

  “非遗”的“市场化”、“产业化”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年文博会主办方介绍,参展项目更加丰富,强调产品的市场包装,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强调“交易为王”。

  记者在巡馆时发现,经过多年的发掘保护,许多“非遗”项目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但也有部分“非遗”项目受到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产品销路欠佳、制作复杂无法实现批量生产等困难的制约。

  多位受访者指出,社会一方面期望通过产业化开发,让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另一方面担心过度商业化会让“非遗”变味。对“非遗”项目而言,要实现传承与推广,就必须考虑经济来源和生存空间等现实问题,“非遗”市场化,少不了政府的扶持。

  ■现状产品价格参差无统一标准

  老艺人用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宣传着拉洋片,山西“壶口唢呐”表演者一曲演奏引得围观群众喝彩,深圳百年小吃店的婆婆们敲打着模具为炒米饼定型……文博会主会场4号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每天都很热闹。

  然而,记者发现,“非遗”产品的价格一般都比较高。一张手掌大小的皮影,开价500元;一件香云纱短袖衣,1800元;一块日报报纸大小青海堆绣唐卡,1000元……“非常喜欢皮影,本想买一张回去,但实在太贵了。又不好意思跟大师讲价,毕竟这是人家的心血。”吴小姐看着自己喜欢的物品,显得很为难。

  一路往里走,剪纸、陶瓷、绣品、丝绸、木雕等“非遗”,都是既有展示,又有销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通过对传统技艺的设计,实现‘非遗’产品从生产到包装到推广的全流程操作。只要是可以被市场接受、在生活中有实用性的‘非遗’,我们都不想让它闲置、消失。”北京艺汇家(国际)手工村董事、总经理王然说。

  为何同样的技艺,价格会高低不齐?王然告诉记者,“非遗”项目大多纯手工制作,用料也很讲究。但是目前也有一些像艺汇家这样的企业介入“非遗”市场,“跟传承人签订协议,买下‘非遗’的开发权,重新为产品包装,开发一系列运用‘非遗’技艺制作的衍生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这个时候价位就会有高低层次”。

  另外,记者也注意到,“非遗”同一产品在定价方面没有统一标准。以贵州传统银饰为例,记者在一个展位相中一条银链,开价150元,同场另外两个展位,同样的链子分别开价160、180元,且不讲价。

  ■瓶颈

  三大难题制约“非遗”产业

  “小姐,请不要摸。”每隔一两分钟,上海展厅龙凤中式服装展位的“非遗”负责人陶尧康就要提醒经过的观众。“实在没办法,这件旗袍是师傅一针一线做出来的,价格很贵,不能随便乱摸乱拉。”

  龙凤旗袍店是闻名上海滩乃至全国的老字号,其考究的面料、新颖的款式、精致的做工,深得人们喜爱。陶尧康认为,龙凤旗袍存在人才缺失、批量生产有难度、资金捉襟见肘等问题。

  陶尧康告诉记者,由于龙凤旗袍从量衣到缝制全都采用手工制作,定制一套礼服需要4天至1个月不等,按照目前30位师傅计算,龙凤旗袍每年的产量不会超过3000件。

  “做旗袍讲究勤学苦练,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好苗子比较难挖掘。”同时,由于资金方面有一定的缺口,老字号要吸引和留住年轻人也存在困难。近年来,龙凤在尝试招聘大学生,但月薪只能开到3000元左右,“在上海,这样的薪水很难吸引人”。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上述三大原因基本上就是“非遗”们的发展瓶颈。记者在东莞展厅见到72岁的林暖钦,他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山公仔的传承人。他身边没有助手,专注地在为一个泥公仔上色。

  “一家人当时都是做泥公仔,但到了后来就剩下我一个人坚持下来了。”林暖钦说。他的母亲一直做泥公仔到90多岁,母亲不止一次地交代他要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林暖钦说,除了传统拜祭的节日之外,泥公仔的销路并不好。

  ■探索

  迎合市场,保持品质,传承技艺

  “非遗”若想继续传承下去,市场化基本上已是大势所趋。

  今年4号馆的一大亮点是深圳原住民的“非遗”小吃食品首次登上文博会大舞台。几位婆婆“梆梆梆”地鼓捣起深圳的传统小食,吸引不少尝鲜的市民评头论足。百年品牌“合成号”第三代传承人陈淦忠很兴奋,他告诉记者,“合成号”去年才获得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今年就选择了文博会这个推广平台,“目前效果非常好,文博会之后,会开始在全市推广”。

  陈淦忠认为,“非遗”的市场化推广固然重要,但老祖宗的根不能丢,“品质一定是最重要的”。他说,现在“合成号”小吃的制作全部都交由一家有信誉的香港厂家负责。“点心里没有添加剂,虽然保质期短了一个月,但保证原汁原味。”

  那边厢,龙凤旗袍也在积极地为迎合市场改变自己,为吸引年轻白领消费,引入时尚化的设计元素。陶尧康说,改良后的旗袍,消费群中年轻白领的比例大大提高。

  在人才培养方面,龙凤旗袍与上海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对接,对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感兴趣的学生,将会被选派到龙凤店里学习。同时,未来有可能把技校里的选修课程改为常设课程,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这门传承技艺。

  2007年,东莞茶山镇政府帮助林暖钦在他的老房子打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山公仔基地”,林暖钦珍惜每次被关注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市里就组织他参加文博会,当时引来许多人观看,特别是很多学生围着他,夸他的泥公仔好看,他由衷地开心和自豪。自那以后,他就决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出更好的茶山公仔。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则另辟蹊径。残疾艺术家宁雷在深圳发起了大爱残疾人艺术创作团队,团队成员在以鱼皮为材质,设计、研发、创作艺术品和各类纯手工艺制品,并进入社区,免费传授给残疾人。

  ■呼吁

  市场认可和政府支持是关键

  政府在“非遗”的市场化道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这一点上,深圳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市场认可和政府支持,是‘非遗’实现市场化的两大关键点。”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认为,只要时机成熟,“非遗”就能进入动态的市场运作,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他看来,依靠政府政策及资助,通过市场化运作,变相保护、传承传统民间技艺,就是当前最有力的“非遗”保护方式。

  王程太说,深圳是全国率先划拨资金支持“非遗”传承的城市,每年会有200多万元非遗保护基金,一方面用于保护无法市场化的“非遗”,如民俗等,为适合展演的“非遗”举办展示活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可以与市场挂钩的“非遗”,该办会面对市场,进行标准规范地生产和推广,以便可以开发性保护。

  另外,王程太强调,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对传承人的支持同样不可缺。

  “‘非遗’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失去也许会消失。很多项目传承非常困难,单靠自身难以存活,需要政府扶植补助。我们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把现有的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并继续深入调查,挖掘具有生命力的非遗资源。”王程太说。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市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有233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8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6个。目前,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积极筹备建立。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