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积极为全国煤炭市场化改革闯滩探路

2013年08月12日 10:06   来源:山西日报   

  日前,山西省7大煤炭集团分别与中央5大电力集团和部分地方发电集团在太原签署中长期电煤购销协议,这是我国煤电企业自主签订协议以来第一次完成有价、有量、有指数和法律约束力的经济合同,既是煤炭大省山西以全新理念推进的一次成功营销,又是全国电煤市场化改革向前迈出的关键一步。在当前形势下,以市场化办法和现代营销理念促进煤炭健康发展,既是市场的重大课题,又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这一做法,对于我国煤炭主产省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和基础产业。煤炭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能源企业和社会各界为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价格机制形成、建设上下游产业和谐关系不懈努力,每前进一小步都需要运用改革智慧,兼顾各方关系,经过多重博弈才能实现市场均衡。也正因如此,市场化改革的每一步都格外引人关注。

  山西是煤炭生产贸易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30多亿吨,其中四分之三调出省外,为全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在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已经为共和国奉献了巨量光和热的山西,又一次以夸父逐日般的勇毅和坚强,以对国家拳拳赤子心的忠诚和热忱,把煤炭市场化改革的重任自觉担负起来,并紧扣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建设的中心任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披荆斩棘,负重前行。

  人们看到,国字号的中国 (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崛起在汾河岸畔,全国第一个由主产地制作和发布的煤炭价格指数由山西和新华社共同发布。高度信息化、专业化、合约化、标准化、公开化的网上现货交易代替了过去林林总总、秩序混乱、缺少信任、风险和成本过高的传统交易,煤炭用户和生产企业在这里不费气力就找到了合意的伙伴,煤炭供需合同在这里很快就找到了铁路和公路的运力保证,少了市场搜寻的成本,少了货运匹配的等待,少了不良中介的欺诈,少了权力寻租的腐败。不久的将来,国内第一家动力煤期货交易或将在这里上市,期货市场发现价规、配置资源、规避风险的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山西煤炭也将第一次与现代金融成功嫁接。

  人们看到,煤电一体化的新探索在“中国煤海”山西成功实践,山西经验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广。能源市场上向来利益博弈激烈的煤炭和电力,近年来在山西却以完全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唇齿相依、和衷共济的 “合作大戏”。煤企控股电企、煤企参股电企、电企参股煤企、煤电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煤电企业自主签订名副其实的中长期购销协议……经过了此消彼长、轮流坐庄、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变迁,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逐步形成了共识:合作胜过对抗,双赢胜过单赢,平等相待胜过尊卑相求,平稳健康发展胜过大起大落,风险共担、互利双赢成为双方自觉的选择。不久前,由煤企与电企成功实施合并式重组而形成的大型综合能源集团——晋能集团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综合经营的典型样板。

  人们看到,为了因势利导、扩大成果,进一步加快煤炭市场化步伐,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研究,广泛调研,顺势而为,出台了促进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的20条措施,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又抓住时机推进市场化改革;既稳定当前煤炭经济运行,又推动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提出积极探索动力煤期货交易,探索建立省级煤炭储备,加快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步伐,积极采取竞价方式配置出让煤炭资源等等,都是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让市场机制主导资源配置,让供求和竞争机制形成价格,让价格引领企业自主决策,让市场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市场化改革的逻辑。山西正朝着这一光明前景大步前进。我们有理由为共和国能源脊梁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而引以为豪,更有理由为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不懈探索而喝彩助威。改革加油!山西加油!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