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大声音——青海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侧记

2013年03月07日 07:13   来源:青海新闻网   

  60多名境内外记者的镜头,在这一刻聚焦到了青海代表团,这个22位代表的“小团”……

  3月6日上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我省代表团对境内外媒体开放。按照大会安排,当天上午,我省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七八台摄像机一字排开,数十台相机的长镜头在其间“见缝插针”,麦克风、录音笔乃至有录音功能的手机摆在代表面前……这天上午的人民大会堂青海厅内,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香港有线电视台、香港大公报、香港明报、美联社、朝日新闻等39家境内外媒体的65位记者早早聚集,他们占好座位,架上机器,打开电脑,连上微博,做好了旁听会议、进行采访的准备。会场不大,记者又很多,致使后来的许多记者只好站着。

  “玉树灾后重建能否按时保质‘收官’?”“青海湖湟鱼资源保护状况如何?”“青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有效推进智力援青、产业援青?”……中国新闻社记者马学玲的采访本上条理清晰,写满了采访选题,她显然早已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

  农民日报记者买天最关心的是青海农村牧区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代表们在发言中多次提到的“小财政大民生”,“医改走在全国前列”等话题足以激起他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采访“冲动”,他迫不急待地向青海代表团新闻联络员提出了要进一步个别采访我省代表的要求。

  说起青海的光伏产业发展,中国石油报记者张舒雅真是个内行。她胸有成竹地说,光伏产业已成为青海省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如今已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界瞩目的焦点。她最感兴趣的是近年来,青海省如何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光伏产业发展思路,集中连片开发、分期建设,如何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如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集聚程度……

  会议开始了,来自青海高原的代表们充满自信和激情,畅谈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认识,述说青海“两新”目标,“三区”建设。参会的文字记者认真听取代表发言,不时记录下自己关注的热点内容,准备报道青海的发展变化;摄影记者的长焦短镜竞相瞄准,频频闪光,不放过每一个精彩瞬间。

  一个个热点话题,让会场气氛持续升温。各媒体记者就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如何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走在全国前列的青海医改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等问题向代表提问,强卫代表和骆惠宁代表一一作了回答。

  不知不觉中,采访结束的时间到了,会场内,楼道里,记者们仍然围住代表,抛出一个个问题……

  “青海的代表特别自信,总是妙语连珠。”一位记者一边整理记得满满的笔记本,一边兴奋地说。对媒体而言,这是一个不留遗憾的开放日。 (作者:罗藏 吴彬)

(责任编辑:sandy)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