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中小学生减负难见实效 “成绩杠杆”成主因

2013年03月21日 10:07   来源:海南日报   李佳飞 刘伟

  中小学生“减负”难见实效,三令五申不敌“成绩杠杆”

  别让考试“绑架”教育

    社会聚焦

  关于中小学生“增效减负”的话题,总是被反复提起。近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减负令正式实施,再次引起海口市民对中小学生“负重”现象的关注。海口市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认为,“成绩杠杆”的机制问题不解决,“减负”就难以真正实现。

  目前,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牵头的一项探索中小学生综合评价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侧重引导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建立一套正确的教育观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促进真正实现“增效减负”。

  海口“减负”曾三令五申

  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北京市日前出台实施的减负“八项规定”,在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日家庭作业量、教辅用书使用管理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而事实上,类似的“减负”措施和规定也曾在海口三令五申。

  据了解,早在2008年前后,海口就曾制定出台过一系列的措施,针对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一二年级小学生原则上不留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学生每科作业不超过30分钟”、“不允许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等。

  2010年10月,海口又正式出台《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明令严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考核、排名和奖惩”,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保证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小学、初中不得组织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坚决制止有偿家教”等,与北京等地近日出台实施的“减负令”异曲同工。

  择优录取成“加压”杠杆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海口各中小学对“减负”规定的执行并不理想,尤其是正在就读小学六年级、初三等毕业班的学生,不少家长和教师感叹,升学压力如影随形。

  12岁的小文就读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六年级,她不仅每天晚上要做家庭作业,午间休息还要腾出至少半个小时来做习题,周末时间则大都在补习班度过。据说,她的班上,至少一半左右的学生都会参加补习班,另外有一些个别的请了家教。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造成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毕业班班主任王洁介绍,在普通公办学校实施划片招生的同时,一些民办优质学校仍在择优录取,因此,对于重视教育的学生和家长而言,仍有一定的压力。

  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记者了解到,为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该校除严格执行相关课程标准并实施“限定作业时间”等规定外,还积极开展了教师培训活动,研究将教学内容整合,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过,该校教导处主任吴清锴向记者坦言,在评价标准没有多元化,考试成绩“指挥棒”仍在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减负”努力收效甚微。

  20日下午,在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附近,一些坚持要为孩子报名英语培训机构的家长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升学要看成绩,许多好学生都在补课,成绩不好就更应该补课了。”其中一位家长的话很具代表性。

  考核评价体制亟待完善

  “学生的压力并不一定全部来自学校,事实上,更多源自社会和家庭。”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符扬晖介绍,在城区学业负担较重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长过于重视教育,却并不遵循教育规律。

  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学校课堂教育,可以称作是一种狭隘的“教育”观。而大教育观则认为,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其特点是:时间长(终身教育)、空间广(各类教育)、效率高(智能教育)、质量好(未来教育)、内容多(博才教育),以普遍提高国民素质为要领。

  符扬晖认为,提倡素质教育的“减负”行动应是孩子们的福音,而海口市相关规定“明令不行”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据悉,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日前已成立项目研究组,专门探索研究如何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以引导社会、学校和家长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学业重担“减负”。

  “‘增效减负’不是简单的一句话,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信素质教育才真正对学生、对社会有益。”吴清锴表示。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