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集中式”治堵引争议 “短痛”能否医治顽疾?

2013年04月02日 09:46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郑州4月1日专电(记者 徐驰)河南省郑州市近日出台规划,要通过大规模的道路建设,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按照郑州市有关部门的说法,这叫做“长痛不如短痛”,两年之后将还市民一个畅通的郑州。
      
      然而此举在民众中却并未获得广泛支持。因道路施工而造成的新的拥堵成为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一位网友甚至愤怒的表示“郑州修路的最终目的是让你无路可走。”
      
      一项旨在便民的政策为何得到如此大的质疑?郑州在规划推行时是否操之过急?未来的两年,郑州又将何去何从呢?
      
      政府:大刀阔斧 两年畅通!
      
      郑州被称为堵城已经很多年,郑州治堵也已经过去很多年,然而很多年后郑州交通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却只有“越治越堵”的尴尬。
      
      2013年3月23日,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潘开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郑州市将在2013年开工建设一批大规模的交通工程,以眼前的代价获取两年后的通畅。
      
      这个规模究竟有多大呢?看看下边的清单就知道了:
      
      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三环快速化工程、京广快速路二期工程、陇海快速路工程、金水路和花园路—紫荆山路准快速化工程、文化路与连霍高速互通式立交和航海东路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等5个互通式立交工程、紫荆山路南延和大学路南延工程、“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改造提升及18条主要道路综合整治工程、停车场建设、175条支线路网等工程。涉及各类道路(桥梁、隧道、立交)项目246项。
      
      这个庞大的施工清单几乎涵盖了所有郑州市区主干道及环城路。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潘开名对此的解释是:“长痛不如短痛,郑州要想畅通,必须经历一个施工的阵痛期,这个阵痛期还将持续两年左右。”
      
    


      陇海路城东里交叉口因道路施工,非机动车道被占,人车混行严重
      民众:急于求成 面子工程?
      
      面对政府如此大的解堵决心,如此的“大动干戈”,郑州市民又是怎么看的呢?
      
      记者在近日的调查中发现,在郑州的交通参与者中,大部分骑电动车、乘坐公交的人对这项政策表示可以理解,愿意接受阵痛期。与此相反,大多数司机则并不买账。
      
      一位私家车主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么大范围的修路不好。起码几个主干道不能同时动工啊,郑州就那几条主干道,不修都走不动了,同时开工那还不堵成一锅粥。主干道一堵,其他地方更走不动,就瘫痪了。解堵是好事儿,但是不能急于求成。”
      
      出租车司机金师傅说:“现在的市区,堵死了。虽然修路是给咱们做好事,政府劝长痛不如短痛。可是这短痛已经叫我们痛不欲生了。”
      
      除了喊堵之外,一些司机则开始质疑大规模开工背后的动机。
      
      “为什么要同时开工?不就是一种姿态嘛,快速路、高架桥,建好了就是领导的政绩工程,治不治的成另说,至少我们工程在那儿。”
      “中国好多事儿不都这样嘛,领导一拍脑袋就上马,老百姓堵不堵谁管你啊。”
    


      一个转弯的小伙子被两辆车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疑问:便民工程老百姓为何不买账?
      
      为何一项经过多次筹划,旨在方便民众的政策会遭到如此大的反对声音呢?
      
      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原因在于政策本身的争议性。事实上,解决交通拥堵的出路是否在于修路,尤其是大范围的修路,这本身就存在诸多争议。
      
      修路一直是郑州市“治堵”的一项主要措施,郑州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调侃“郑州郑州,天天挖沟”就来源于此。
      
      早在今年年初的河南两会时,政协委员吴学旭就曾这样表示:郑州市修多少路才算够?修路仅仅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郑州市修路的速度,远跟不上车辆增加速度。
      
      一项调查数据则显示,在郑州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时,非机动车所占比重超过50%,与机动车之间的路权之争愈演愈烈,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因此在不少专家眼里,郑州治堵的关键在于非机动车和行人而不是机动车。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民意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近期的大量走访中,不少民众抱怨,这样一项关系到全城几百万人出行的决策,并未广泛征求民意。
      
      一位老师傅对记者说:“我驾龄已经25年了,天天在路上跑,每一条路我都熟悉。郑州堵车怎么可能修几条路就能解决。现在搞设计的都是一帮关起门儿来自己琢磨的专家、高材生,他们对道路了解多少?对人们出行中的实际心理和习惯了解多少?这样的设计不出问题才怪。”
      
      更多的人则表示,这么一项影响每一个市民每天生活的决策,应该给作为交通参与者的他们足够多的表达空间,仅靠管理者一厢情愿的筹划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三个原因,则在于政策执行过程中配套措施并未到位。
      
      关于“保通”,郑州承诺的是“逢占必补、占一补一、先补后占”,但执行得很不到位。以中州大道为例,双向10车道变6车道,并未见补充。其他如三环快速化的几个工程,很多路段直接封闭。
      不少的市民抱怨政府在开工前并未为附近的市民规划可行的绕行路线,市民王先生说,“堵车只能绕行,现在附近到处都在修路,能往哪里绕?一个区域内,为啥非得扎堆施工?大路动工前能不能先保证附近小路畅通?”
    


      早晚高峰的郑州交通

      专家:政策要人性化 治堵更要长远规划
      
      在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宁金成教授看来,如此众多的工程同时开工显然有些操之过急。正是由于政策制定以及执行中不人性化,便民工程不便民,才导致骂声一片。
      
      那么怎样做才是科学、人性呢?
      
      宁教授认为,以道路开工为例,应该针对每条道路提前制定保通方案,在工程开工前对方案进行试行,在得到反馈和广泛征集民众意见基础上进行调整改变,最终确定最佳的方案后再开工,这样的主动调整比工程开工后的被动调整更有效和合理。
      
      “你让老百姓没路走他当然不理解,如果一个工程开工前,已经找到科学的绕行路线并告知市民,他没道理反对。关键是政策制定要人性化,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
      
      另一方面,宁教授认为,郑州的交通一直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的出发点,如果是为了机动车更加便捷地出行,而不断地修建机动车道,那么,修路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
      
      宁金成说:“现在大规模的交通建设肯定对郑州未来几年的交通有很大帮助,但郑州之所以年年修路、治堵正是之前这些年缺乏长远规划的表现。”
      
      “如果不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制定符合郑州发展的长远交通规划,郑州未来还将陷入重复治堵的局面。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