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在一些人的记忆中,应该是形容天空一片湛蓝。可对常年生活在南京的人来说,哪怕是大晴天,头顶上的天空,依然是灰灰的。你如果来到紫金山顶,或许会发现,高空依旧蓝,只是笼罩在城市上空几百米的那片天,像是被一个“灰锅盖”给扣着。
观鸟爱好者范明体会深刻。上世纪90年代时,他看到蓝天与城市之间的地平线,只有淡淡一道灰线。20多年间,这道“灰霾线”不断抬升,已经把南京城笼罩在里面。
探访
南京上空扣着个“灰锅盖”
天堡城观景台位于紫金山西峰,海拔267米,是俯瞰南京的一个绝佳观景点。外地游客游览紫金山天文台时,都会来到这里,看看南京的城市全景。这里也是南京著名的鸟类观测点,观鸟爱好者范明最近每天都会来这里,观察猛禽过境。空闲时,他与游客聊天,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声,“这么晴的蓝天,怎么城里还是灰蒙蒙的。”“高空很蓝,但城市能见度不行。”
4月11日和15日,现代快报记者两次来到天堡城观景台,这两天都看到了相似的情况。晴朗的天空下,高层天空的蓝色比较通透,随着高度下降,天空的颜色越来越灰,能见度也越来越差。城市像是被一个“灰锅盖”扣住,玄武湖朦朦胧胧,看不清湖水的颜色,不远处的紫峰大厦,只能看到一个大致轮廓,更远一些的景观就看不清了。
灰霾不只影响主城区,站在观景台往东望去,是宁镇山脉的大片森林。这片被称为“南京绿肺”的森林,也被灰霾笼罩。昨天上午,范明估测“灰霾线”高度超过1000米。记者看到,200米以下灰霾较为浓厚,400米以上(大约与头陀岭持平)灰霾就明显淡很多,高度再上升,天空渐渐变得纯净。记者查询了网上公布的数据,南京此刻是轻度污染。
灰霾高度“长”到600米以上
聊到这样的话题,范明比普通游客体会更深。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热衷于自然观测,那时候城市地平线上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后来,这道蓝天与大地间的“灰霾线”越来越高。到了2000年以后情况更严重了,灰色已经把城市的高楼都笼罩在里面,能见度也大大下降。
范明把紫金山448.9米的头陀岭当作标尺,对灰线高度有个估测值。他说,“90年代,灰霾高度有100多米,后来渐渐超过了头陀岭高度,现在普遍高度是600米以上。情况恶劣的时候,高度甚至会达到1500米。”
按照范明的经验,同样程度的灰霾下,不同位置天空颜色也不相同,高度越低,天色越灰。
他还发现,这已不是仅影响南京的问题,他乘飞机时看到,中国整个东部沿海,情况都差不多。他对这一现象非常担忧,空气质量再不改善,将会威胁公众的健康。
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也发现,俯瞰城市的能见度不佳,但工作人员认为,灰霾是因素之一,能见度还会受到气象状况影响,不一样的湿度下,能见度也会不同。
影响
40年中南京“近视”2.5公里
霾天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从统计数据看,霾天总数总体呈上涨趋势。根据此前气象部门统计,20世纪70年代,南京市年平均灰霾日数为13.9天,而到了2009年,全市城区灰霾总天数为2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7.8%。
因为灰霾天的存在,南京人“近视”程度越来越深。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一位专家表示,随着灰霾天逐年增加,南京人在最近四十年中“近视”2.5公里。
这几十年来,由于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透光度越来越少,天空的通透度越来越下降。1965年到2005年这40年里,南京的能见度在逐年下降:上个世纪60年代,南京的平均能见度是6.5公里;70年代为5公里;80年代是4.5公里;到了2005年就只能看到4公里了。
气象专家表示,灰霾天除了与空气质量状况有关,还与湿度、光照等气象要素有关,而最明显的特征是能见度下降。
解析
PM2.5“消光”作用最明显
有关南京大气污染成因的研究表明,PM10、PM2.5等细颗粒物是造成南京霾污染天气的主要“罪魁祸首”,如果不考虑气象要素,这其中影响能见度最主要的是PM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院专家郑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PM2.5大小和太阳可见光波长接近,通过吸收和散射作用,对太阳光的“消光”作用最明显。而且,PM2.5的停留时间却比PM10更长,在几天到数周不等。
郑军表示,一般来说近地面的污染物浓度更高,尤其是近地面100-200米,这与汽车尾气、工业污染、餐饮业排放的颗粒物有关。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污染物的浓度会降低。而到了超过500米的边界层,污染浓度会小得多。
郑军所在的团队曾进行过相关研究,大气中的颗粒物粒径在太阳光下会迅速长大,单位体积内颗粒物总数也会增加。
“如果没有气象要素的影响,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断累积和长大,导致污染的浓度增大,并逐渐向外扩展。”郑军告诉记者,这一变化的结果,就是导致大气中“灰霾层”变大变厚。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