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位于马场道西端的117号,也就是现在外国语学院的院内,建立了一座名为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研究机构。这位老人就是肯尼斯·贝林,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至今99年来,他的捐赠是价值最高、数量最多的,如今在馆内展示的就有143件。
肯尼斯·贝林
王中强
从1914年到2013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整整走过了99个年头。从今天(5月2日)开始,天津自然博物馆将闭馆,年底将在文化中心重新亮相。
1914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位于马场道西端的117号,也就是现在外国语学院的院内,建立了一座名为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研究机构。到1927年,博物院已设有陈列室和实验室,后来又新建了试验馆楼和公共博物院,共占地2000多平方米,定期向天津市民开放。1952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了北疆博物院,并更名为天津市人民科学馆,1957年正式定名为天津自然博物馆。确定名称后,天津自然博物馆还一直留在原北疆博物院的馆址,直到1998年,带有海贝含珠建筑风格的新馆落成,并一直延续到了昨天。在文化中心的规划范畴中,天津自然博物馆被纳入,此次地址也将由马场道迁往友谊路和平江道的交口,也就是原先的天津博物馆的建筑内。
错别字趣事
“天津自然博物馆”中的一个字一度还引起争议,那就是现在的“館”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应该是“舘”。在牌匾使用后不长时间,研究繁体字的人曾经提出,在繁体字中“食”字偏旁的“館”,只能用在饭馆、食肆等地方,自然博物馆应该使用“舍”字旁的“舘”才更准确。原来天津自然博物馆几个字,选自郭沫若先生的一本字帖。现在推测,当时选字的时候,人们肯定没想到这两个字的区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馆投入使用后,估计这个错别字就能改过来了。
陪自然博物馆
一起走过的人们
肯尼斯·贝林 给自然博物馆捐赠最多的人
说起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众多馆藏,就不得不提一位老人,从2007年开始,这位来自美国的老人多次到天津,随后非洲象、阿拉伯狒狒、猎豹、河马等大型野生动物标本,开始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展示。这位老人就是肯尼斯·贝林,天津自然博物馆建馆至今99年来,他的捐赠是价值最高、数量最多的,如今在馆内展示的就有143件。新的自然博物馆在布展,贝林先生特意到新馆进行了考察,并表示还要继续捐赠标本,他高兴地说,现在已经有70件标本已经启运来津了。说起自己捐赠的各种动物标本,贝林先生总是很高兴,他说展示各种标本,就是传播自然知识,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对动物伙伴的关注。
赵晨 1998年开馆的时候 我就在了
“博物馆1998年开馆的时候,我就已经在了,馆里的每一个活动都足以让我回味许久。博物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组织活动,比如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新人婚礼等。记得我们第一次接到婚礼活动时,每个人都严阵以待,每一个细节都争取做到最好,毕竟是关系到这对新人一辈子的事。”自然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赵晨说,“像‘环球自然日·青少年科学知识挑战赛’、‘少儿科普文艺演出’这些活动我都参与其中,活动开展后的报名火爆程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王中强 我是站在化石标本背后的人
“我是站在化石标本背后的人,通过我这一双手,能救起散落的骨架,令它们以最完整光鲜的形象重新站立在人们眼前。”王中强老先生在博物馆工作了40多年,经他复原的化石标本数不胜数,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二爷”。今年已经60岁的“二爷”再有6个月就要退休了,谈到自己工作了15年的地方即将闭馆,他的心中不免有些伤感。“我从1978年开始就对修复标本十分感兴趣,每次看到老师傅工作,我都躲在一旁偷师学艺。馆里最大的标本古菱齿象就是我修复的,那时早晨一睡醒就迫不及待地到馆里去,一呆就是一整天。”“二爷”说:“我在馆里工作了40多年,可以说一辈子都搁里面了,化石是生命历史的建筑物,如果身体允许我希望多干几年,多保护一块化石,就能多为历史留下一些证明。”
李天奕 对化石标本感兴趣 我是少年讲解员
“我不是馆里的工作人员,也不是志愿者,更不是专业的讲解员,我只是一名中学生,站在我从小就感兴趣的化石标本前为所有人讲解。”高二学生李天奕说,“我们是自然博物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是少年讲解员。我主要负责贝类区的讲解工作,那段在馆内的特殊经历使我备受鼓舞。”现在,李天奕就读于南开中学,他在馆内担任少年讲解员的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慢慢变得自信,懂得交流。(记者 徐燕 实习生 翟钰嘉 摄影 记者 赵建伟)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