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标准践行"增量调结构"—重庆工业的选择

2013年05月14日 09:13   来源:重庆日报   郭晓静

  5月13日,一则来自《经济参考报》的消息称,国家准备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

  相关人士表示,除涉及钢铁、电解铝、水泥、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外,多晶硅、风电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值得关注。

  “对于企业而言,在短缺经济时代,做什么都能挣钱。而现在,这样的‘好时候’已一去不复返。”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说,重庆工业在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的同时,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增量调结构”。

  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达4425.42亿元、同比增长14.7%,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从1-2月排全国11位上升为第6位(4月当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排全国第4位),其中,一季度工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增长26%。(下转2版

  从行业发展情况看,电子、汽摩、轻纺、材料、能源、装备、化医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3.8%、15.9%、15.7%、11.01%、7.4%、3.9%、1.8%,其中电子、汽摩产业延续了今年以来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依然是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沐华平认为,重庆选择“增量”有5条标准——

  标准一:选择高附加值产品对冲物流成本。

  在短缺经济时代,内陆地区往往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材料、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都在沿海生产。一方面,这是因为内陆地区资源禀赋不如沿海,另一方面,内陆地区人才积累也不够。

  但在过剩经济时代,工业产品对物流成本十分敏感,因此,只能选择高附加值产品,以对冲物流成本。

  标准二:选择大企业为突破口。产业集中度往往控制在大企业手中,从大企业入手,能够避免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标准三:“增量”要面对国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订单往往较多,而大量的订单又能够吸引上下游企业跟进。以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交换机以及云计算产业,这些都是面对国际市场的。

  标准四:要有独特的物流解决方案。重庆至欧洲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将通过降低运价、优化方案、回程货常态化等措施,使出口工业品物流成本与沿海地区基本持平。

  标准五:要让跨国公司成为“增量”的主导。

  有了标准,还要有行动,给“增量”赋予丰富内涵。沐华平认为,对于重庆而言,“增量”至少应包括新的产业、新的企业和产品。

  产业“增量”:以笔电和打印机等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无中生有”的新产业。从引进品牌商开始,该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品牌+代工企业+零部件厂商”的产业体系。

  企业“增量”: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大中小微”多层结构的企业结构体系。

  产品“增量”:沐华平表示,目前重庆正在实施新产品“五个一批”计划,即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启动研究一批。

  过去,重庆工业领域是汽摩产业一业独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变。数据显示,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0%,首次超过汽车产业,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预计今年占比还将提高到25%。重庆通过做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量”,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被工信部视为内陆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而曾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佐利克则认为,重庆的转型升级具有世界意义、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