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将启动失独家庭大调查

2013年05月16日 09:16   来源:广州日报   黄蓉芳 练洪洋、陈小雁

  为政府加强帮扶失独群体提供参考依据 首先在广州进行抽样调查和深入访问

  广东将启动针对省内失独家庭的全面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从政策、经济和心理情感三个层面加强对失独群体帮扶提供参考依据,该调查将首先对广州市的失独家庭进行抽样调查和深入访问。这是记者从昨日成立的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获悉的。据悉,目前我国每年15岁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着每年约有7.6万个失独家庭出现,更有调查称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

  文/记者黄蓉芳

  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是一个由家庭期刊集团牵头成立的公益组织。记者从昨日的成立大会上获悉,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岁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着每年约有7.6万个失独家庭出现。

  我国失独家庭数量

  尚无官方统计数据

  我国失独家庭究竟有多少?至今仍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不过,这个群体的日益增多,却是不争事实。

  专家认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政府有必要加大加快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而对于失独家庭、失独群体的困境,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开展对失独家庭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诉求。

  据介绍,由广东省幸福家庭促进会领衔策划执行的失独家庭调查将首先对广州市的失独家庭进行抽样调查和深入访问,以了解这些失独家庭的基本状况、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需求,以及其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和相关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掌握针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救助政策与法规及其实施情况。从宏观上分析出政府、社会和个体在解决失独家庭问题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广州四招关爱失独老人

  本报讯 (记者何雪华通讯员张斌)“独生子女家庭是高风险家庭,失独家庭是已经发生现实风险的计划生育群体,保障他们老年的基本生活、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精神慰藉,是政府乃至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连日来,本报关注失独家庭的报道,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昨日,市人口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已出台四大措施帮扶失独家庭。

  年投入570万扶助失独

  2009年,按照国家、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广州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女方从49周岁开始,按照子女死亡150元/人月、伤残120元/人月的标准给予夫妻双方扶助金;到男方满60周岁、女方满55周岁时将扶助标准提高到子女死亡300元/人月、子女伤残270元/人月,扶助金一直发放到受扶助人户籍迁出市外或者亡故为止。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扶助金为每人每月300元;已经领取扶助金的家庭不再领取独生子女父母计生奖励金。

  从2008年至今,全市已有4079名符合扶助条件的人员获得政府扶助(含残疾独生子女家庭)。预计今年投入该项扶助金的经费约1095万元,其中用于失独人员的扶助经费约570万元。

  财政补助买保险化解风险

  按照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工作思路,以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的形式推出独生子女综合保险、独生子女家庭综合保险等一系列的专门保险,为独生子女家庭编织一定的安全保障网,化解部分风险。

  从2003年开始,广州开展独生子女综合保险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有128万独生子女参加了独生子女综合保险,累计赔付4.4万人次,赔付金额4429万元。

  此外,独生子女家庭综合保险,一旦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一个发生伤亡,可以视情况最高给予20万元赔付。2010年开展这项保险工作以来,8300多个家庭参加了此险,赔102宗,赔付金额116万元。

  社工专业服务关怀失独

  2012年,广州共扶助独生子女死亡家庭128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263户,共投入78.2万元扶助金,加大帮扶力度。此外,还加大开展关爱失独家庭的专项服务。如海珠区计划生育协会与心乐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以滨江街为试点,成立了失独群体帮扶工作小组,由有经验的社工、心理咨询师和街道的计生工作业务骨干共同组成,通过专业服务,为失独家庭提供心理慰藉、精神关怀和生活帮助。

  帮扶失独纳入社工手册

  本报讯(记者谭秋明)“我们这些老人家比较闭塞,对新政策不了解,如果社工可以帮下忙就最好了。”通过本报获悉“失独”参保可获赔付意外或大病费用的消息,73岁高龄的失独母亲马婆婆说,如果早知道有此政策,她也要参保。

  “这把年纪,可以说是百病缠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每月医药费就不少了,平时还有各种小病痛。”马婆婆虽然每月领取2000多元的退休金,但几乎入不敷出。“如果参了这个保,我也会得到点保障。”马婆婆称,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除偶尔看看电视新闻外,既不会上网也不怎么会用手机。她期望,社工除了上门探望之外,能及时地将一些关乎失独家庭的帮扶政策告诉她。

  马婆婆的期望正是广大失独父母的需求,很多人的年龄在50岁以上,在这个困难群体中,不但很多人不会上网,不少人家中连电脑都没有。“翻翻报纸,听听街道(工作)人员的宣传,对一些关爱政策只是一知半解。”另一个失独老人吴伯说。

  市义工联的专业社工林晓芬表示,为了更好地服务空巢、孤寡老人,该机构之前已形成一本《长者服务资源手册》,如何为老人申办老人证、申请进入老人院、申领低保金等,《手册》上都已有详细的办理指引。由于失独家庭是近两年关注度越来越高的困难群体,该机构将把失独老人的帮扶政策纳入《手册》。

  让救助阳光

  照进失独家庭

  一连几天,本报对“失独家庭”面临的经济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抚慰难题的报道再次让舆论聚焦这个特殊的群体。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失独”后不再生育或领养的家庭约占广州市常住人口家庭的0.02%(全市“六普”常住人口家庭3684370户)。比例虽然不大,数目却不少,每个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一根柱子。柱子垮了,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

  人口学专家彭希哲教授曾指出:“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庆幸的是,广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由政府财政出资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2012年政府投入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扶助项目的经费约为1095万元,其中对失独人员扶助经费约为570万元。

  然而,在帮扶过程中,一些“失独家庭”认为慰问金是“用孩子生命换来的钱”,心理上接受不了。毕竟,每一次上门慰问,都会唤起不愉快的回忆,因此不少失独老人选择宁可不要这份钱。对此,我们应予理解,让救助方式可以再灵活细致些。对于不愿意领取救助金的家庭,不妨以节日补助费等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发放救助金,或将钱打入他们的银行卡内,而不必上门。另外,也可探索多种救助渠道,如设立专项基金,供有需要的家庭申请、帮“失独”家庭老人缴纳社保、购买医疗保障等等,既照顾他们的感受,又能真正起到帮助作用。

  除了物质救济,也要重视情感关爱,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建立失独家庭信息收集系统,早知情、早介入、早慰问、早干预,组织社工一对一帮扶,深入每个家庭,更有针对性地做心理辅导,予以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政府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舆论理性认识“失独”问题,通过公益短片、社区宣传等方式,扭转领救济金是“用孩子生命换来的钱”的错误观念,让救助的阳光照进“失独家庭”。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