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发展瓶颈 香港填海"鱼"和"熊掌"难兼得

2013年05月27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 平

  “再也没有自然而然、容易的、两全其美的办法,社会一定要做出选择”,香港特首梁振英5月23日晚出席一个探讨香港住房问题的论坛时说,香港人要有房住,解决土地问题,就必须正视填海的必要性。

  梁振英在说这番话时,手里拿着笔和小本子,保持着随时倾听的姿态。两个月前,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新一批5个填海备选地点,引来环保团体抗议。梁振英需要说服反对人士,或者唤起足够的支持之声,才能让填海计划成真。

  填海多由原港英政府完成

  香港岛地铁线路的14个站点中,有6个是以不复存在的港湾或溪流命名的。数十年前,这些港湾或溪流由于填海工程而消失。香港很多繁华的地区都是填海而成,包括德辅道以北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前启德机场、港澳码头、红磡湾以及观塘工业区等。地标建筑如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也都坐落在填海区。

  过去100多年来,香港填海造地约6800多公顷,仅占原本面积的6%。但这些新增土地容纳了全港约两成七的居住人口和七成的写字楼面积。

  不过,这些填海工程绝大多数发生在回归之前。1998年之后,环保团体多次成功迫使香港政府暂缓或停止填海工程。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2004年,香港终审法院判决环保团体胜诉,并且指出港府必须在“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并且“没有其它可行方法”时才可填海。

  保护维多利亚港是环保人士最强烈的诉求之一。被认为是世界最美的港湾之一的维港,过去数十年因为填海而变窄了许多,香港人开玩笑说,港英政府可能是因为思念泰晤士河,所以要把维港变成“维多利亚河”。

  香港政府今年3月公布5个填海备选地点,虽然都已避开维港区域,但环保团体质疑其中3个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他们指出,填海已经让白海豚栖息地大减,以往开船15至30分钟便可发现海豚飞跃,现在起码要花上1.5至2小时。而且白海豚越来越胆小了,以前一停船,“通常海豚会好奇地游近,但近年它们似乎怕了工程噪音,见人就走”。

  与“反核”一样,环保在当今社会有天然的正当性。和政府呼吁市民“照顾大局”相比,柔性的环保诉求似乎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同情和共鸣。

  说到底 社会需要妥协

  多数人印象中的香港是开发过度的商业城市,楼房间隙异常窄小,房价高入云端。很难想象的是,香港还有世界级的自然公园体系,其面积超过了香港一半的陆地面积。香港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立法将超过40%的土地变成任何人都不可开发的生态保护地。

  正是在这样的环保意识下,填海在今天的香港成了禁忌。就像整容让人变美但对健康有害,填海确实有许多不良后果,诸如减少滩涂面积,改变洋流走向,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弱海水自净能力,制造赤潮等。与荷兰等以填海著称的国家地区相比,香港的填海政策算是比较保守的,其填海面积只相当于新加坡的一半。

  今天,土地已经成了香港发展最大的瓶颈。香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近日在网志撰文说,填海是香港解决土地问题最适合的方案,因为不涉收地迁拆、可发展的面积较大、政府亦较易掌握发展时间。他说,香港缺地情况严峻,没有本钱再蹉跎,近年个别团体质疑土地需求,是忽略整体社会及实际需要,若继续停滞不前,将窒碍港人的生活及香港的发展。他呼吁,市民别再裹足不前,不要“临渴再掘井”。

  陈茂波指出,除了维港、沿海郊野公园、海岸公园、具高保育价值地带等地区以外,香港仍有不少可供考虑的填海地点。香港特区政府也做出承诺,进行新的填海时,在选址以及使用新技术方面,会尽力减少环境破坏。

  “香港楼价在过去3年升了一倍、笼屋死灰复燃、排队轮候公屋的个案达20万、许多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申请公屋”,梁振英说,缺乏土地限制了香港方方面面的发展,除了港人的住屋问题,还令公益事业用地缺乏、创业租金贵、国际学校用地不足,影响香港留住人才。

  “说到底,我们社会需要齐心”,梁振英说,所有这些土地问题,大家不要以为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做些妥协,甚至我们要做一些鱼与熊掌之间的抉择”。(记者 王 平)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