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规模宏大的“运河申遗”活动,让沉寂多年的古运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也让它流经的泗县吸引了世界目光。
静静流淌的小汴河从泗县穿城而过,1000多年前竟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一部分,有过“隋堤烟柳、龙舟帆影”的繁华盛景,更有着灿烂的运河文化,被称为隋唐大运河的“活化石”,今年8月将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
借助这一契机,泗县积极盘活运河古资源,彰显城市新魅力。
积淀深厚孕育灿烂
隋唐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历经1400多年,可谓沧海桑田。泗县却有一段全国罕见的28公里长的“活运河”,大体保持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始风貌,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廊”,不仅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也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
来到泗县古运河边,可以领略新石器晚期遗址佘家台、西楚霸王项羽屯兵处、汉代古墓群、明朝开国元勋宁河王邓愈故里、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文庙大成殿等名胜古迹;可以走进中国第一座“古鞋博物馆”,一睹鞋的演变;还可以随处感受到泗县书画、诗词、戏曲艺术,大书法家米芾、蔡襄在泗县留下过《虹县诗》《虹县帖》的书法名作,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发祥于此的泗州戏是与徽剧、庐剧、黄梅戏齐名的安徽四大名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刚劲泼辣的唱腔、明快活泼的节奏唱响大江南北,有“梨园拉魂第一腔”之美誉。
“汴水东流无限春”。千百年来,运河文化世代传承,塑造出泗县特有的文化气质,成为泗县的“魂”与“根”。
保护传承重展魅力
“传承运河文化,首先要对大运河进行保护与整治,借助申遗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让运河焕发新的光彩。 ”泗县县委负责同志说。
2011年初,省考古所对泗县运河故道进行发掘、勘探,证实小汴河确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是全段唯一的活态遗址。同年3月,“泗县运河故道”被列入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去年5月,泗县全面启动运河申遗工作,重点开展运河故道的保护、展示与整治,拆除占压文物本体及沿线不协调建筑物,清理淤泥,改善水质,修补豁口,做好绿化,目前,已达到申遗要求的五类水质。
2012年6月28日,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与泗县政府联合举办“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暨古泗州文化论坛”,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确定了“维持现状、只减不增、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确保目标”的基本原则,设立了“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专用基金”,拟批准在泗县建设国家级“隋唐大运河文化艺术馆”,目前,展馆初步建成,进入布展阶段。
经过整治,古运河及周边面貌一新。如今,漫步两岸,只见水清堤绿,一排排柳树、桃树、槐树令人赏心悦目,应该是再现了当年“隋堤烟柳、汴水晴波”的情调与意境。
借力申遗助力崛起
“运河文化是一种历史延续,也是城市的印记,更是我县当前城镇建设的灵魂。如何运用发展创新的理念,将运河的珍贵遗存‘串珠成链’,让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和美好乡村的建设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 ”泗县县委书记王娟说。
近年来,立足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该县依托古汴河和泗州戏,与国家广电总局星光影视基地合作共建泗州文化影视产业园,并与宿州学院合作共建泗州戏学院。
立足遗产保护与民生文化的和谐统一,该县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确立了“运河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运河文化的载体”的理念和“揽河入城,纳山为屏”的拓展思路,营造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建筑格局和文化风情,塑造城市品牌,彰显城市特色,其中,占地5000亩的隋唐大运河旅游文化产业园把运河文化、古泗州文化、湿地文化等融入城市规划中。
依古汴河而建的清水湾公园目前是皖东北面积最大的综合性、群众性、开放型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古汴河另一头,结合村庄整治和美好乡村建设,一个集文化、娱乐、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小镇正在兴起,散发着浓郁的古泗州风情。
借助大运河申遗契机,近年来,泗县以转型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抢抓中部崛起、文化振兴、产业转移等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兴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民生惠县”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创业泗州、特产泗州、水韵泗州、湿地泗州、靓丽泗州、戏曲泗州”六张名片。
“古老运河正在成为一个发力点和突破口,助我们踏上崛起之路,打开世界之门。 ”泗县县委书记王娟说。(何雪峰)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