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籍校长罗伊的重庆缘:将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2013年06月17日 08:36   来源:重庆日报   

  他从事教育事业近40年,辗转多国任教;花甲之际他来到重庆,创办了重庆第一所国际学校,但因学生太少总部决定在6月关闭学校——

人物名片:

  罗伊·李·道瑟,美国人,QSI重庆国际学校创办人、校长,东西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负责人。

  在渝感言:

  重庆是最友好的城市,我爱重庆的一切。

  国际教育家的重庆缘

  “吉姆,正经一点儿,让我拍下你唯一一张正常的照片。”在苏珊老师的恳求下,吉姆摆正了姿势。但待快门声一响,他又立刻“鬼马”起来。

  这是记者到达QSI(Quality Schools International)重庆国际学校时看到的一幕。罗伊校长在一旁欢呼鼓掌:“太棒了,吉姆!”他告诉我们,这是在为一个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颁奖祝贺。

  罗伊从事教育事业近40年,其中有25年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任教。他的教育生涯始于在利比亚当志愿者教授英语;此后,他辗转于阿拉伯半岛、埃及、中国等世界各地,成为一个资深国际教育专家。

  罗伊第一次到中国,是1989年在广州珠海的短暂停留。“那时珠海到处都在建设,印象最深刻的是破旧的楼房、荒凉的土地以及数量众多的农民。”罗伊未曾想过,他从此与中国会有如此深厚的缘分。

  2006年7月,为解决在重庆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入学受教育问题,沙坪坝区邀请QSI到重庆创办分校。罗伊凭借丰富的国际教学经验,被邀请作为校长。罗伊说,他曾阅读过中国历史,也了解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知道要来重庆,我兴奋极了!”

  他将留在重庆,继续进行教育事业

  QSI重庆分校选址大学城,罗伊初到学校时,周围几乎都是荒地,出门也只能遇上少量的农民。罗伊说,他是看着大学城从一个人迹罕至的“村”变成人潮涌动的“城”。

  重庆国际学校的学生们来自美国、印度、韩国等世界各地,他们随到重庆工作的父母而来到重庆,之后还会回到自己的国家读书。

  学校目前共有22名学生,最多的时候也仅27名。因为学生太少,QSI总部已决定在6月里关闭学校。罗伊认为,学校的选址不太理想,在渝工作的外国人主要集中在渝北区,大学城离得太远,每天虽有班车接送,但路程远耗时长,学生上课不太方便。

  对于学校的关闭,罗伊表示遗憾却无奈,“这就是命运。”学校关闭后,学生们或随父母离开中国,或进入重庆本地学校,或转入成都分校。学校的老师会到珠海分校继续任教,其中包括罗伊的妻子。罗伊表示,他将留在重庆,继续进行教育事业。

  “我们主要为希望留学北卡罗来纳州的学生提供免费咨询,同时旗下的基金会也为一些学生提供小额的资助,费用可能只是一次托福考试费,但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中国学生。”

  感觉重庆的雨天很浪漫

  谈到重庆,罗伊说他非常喜欢在重庆的生活,“重庆是最友好的城市,我爱重庆的一切。”

  罗伊喜欢重庆的阴雨天气,认为雨天感觉更加浪漫,“姑娘们撑伞漫步在雨中,简直太美了!”他喜欢重庆的各种美食,除了鱼,“中国的鱼太小,刺太多,我们外国人吃起来会非常紧张。”他特别喜欢火锅,会带着朋友去吃最地道的重庆老火锅……

  在罗伊眼里,重庆人热情开放、勤奋努力,有着浓厚的家庭观。他到过中国其他大城市,“那些城市居住着来自各地的人,每个人都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人和人之间的情谊变得很淡。”罗伊说,如果在重庆问路,即使语言不通,也会有好几个人热情地为他指点。

  罗伊说,重庆的发展让他欣喜,未来的重庆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重庆就好像以前的深圳,深圳是沿海开放的口岸,重庆也是中西部城市开放的中心,重庆的未来将无限光明。”  见习记者 杨艺 实习生 何欣

(责任编辑:王姣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