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扬帆启航

2013年06月19日 07:54   来源:新华网   

昨日,华创机器人制造公司的机器人在仪式现场秀书法。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据重庆日报消息 在重庆直辖16周年、两江新区成立三周年之际,6月18日下午,5家机器人重点企业携手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与两江新区签订正式投资协议,这标志着重庆两江机器人产业园正式扬帆启航。

  市领导黄奇帆、凌月明出席签约仪式。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培育发展重庆机器人产业的战略目标,两江新区在水土高新园规划了占地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园区目标是到2015年,集聚30家以上企业,形成4万台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年产值200亿元的生产能力;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业,形成10万台工业机器人、100万台服务机器人、1000台特种机器人的年产能,实现年产值500亿元。昨日签约的5家机器人重点企业分别为华创机器人制造公司、华巍中兴电气公司、嘉腾电子公司、海浦洛自动化科技公司、聚研公司,项目计划在未来5年完成总投资近36亿元,实现总产出200亿元。

  黄奇帆说,最近10年,全球机器人销量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去年全球机器人产值达500亿美元,预计未来若干年,机器人产业都将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三条大型集成产业链:一是材料、模具、零部件、机床等机器人单元产品;二是电子元件、芯片、集成电路等机器人系统集成;三是程序设计、软件开发、云计算等工业自动化集成。正是看好机器人产业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重庆将机器人产业摆在与电子信息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努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公司来渝发展,并提供优质服务和投融资支撑,同时不断提高机器人零部件的本地化率。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目标是在5年后达到500亿元的产值,2020年达到1000亿元,形成一条集总装、零部件、软件开发、后续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花絮

  机器人现场写下“扬帆起航”

  昨日在机器人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上,华创机器人制造公司将一台机器人搬进会场秀起了书法,这台机器人拎起毛笔,一笔一画煞有介事的写下四个字——扬帆起航,引起现场一片啧啧称赞声。

  现场还出现戏剧性一幕。当华创机器人刚秀完书法,一个人挤过来一边递名片一边说,“我们是上汽通用五菱的,正在对面签约,对你们这个机器人项目很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下……”

  产业分析

  打造全国“机器人之都” 重庆有成本和市场优势

  商报记者 严薇 高亮

  重庆商报讯 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蛋糕究竟有多大?重庆打造全国“机器人之都”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不足该如何破局?昨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彬。

  市场: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大

  据了解,目前,国内制造业,尤其是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已成为热点和趋势。而受老龄化影响,服务机器人市场也迅速壮大。过去3年来,我国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长超过40%,增长率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机器人拥有量仅是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从机器人的密度来看,如中国要与德国、日本比肩,随后几年将须安装约100万部新机器人。

  优势:本地配套率可达75%

  郑彬称,重庆在制造机器人方面具有两大优势。首先,重庆是传统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生产机器人,本地可以提供75%的配套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其次,重庆有大量的汽摩企业和配套企业,大量的IT企业,这些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去年全国销售2.5万台,重庆就买了几千台,大量汽摩企业在购买使用。”郑彬说,整个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都逐年增加。预估到2014年,也就是明年,中国机器人采购量将是全球第一。

  “本地化配套率高,生产焊接机器人成本可以从15万降至10万元。”华创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杨也表示,正是看好重庆工业基础好,公司未来将整个核心业务全部放在重庆。

  瓶颈:科研成果转换不畅

  “不过,发展机器人产业,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郑彬坦言,对重庆而言,机器人产业是一片沃土,但仍需时间去耕耘。一方面要将科研技术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迅速建设本地的技术支撑平台。

  他说,国内整体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上自主能力还不足,如关键部件的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重庆也面临同样的挑战。目前,重庆机器人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比如高校中,科研成果转换不畅。另外,可靠性是机器人产业普遍的技术难题。

  破局:发展完整的全产业链

  “通过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支持和生产,从而提高机器人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也为企业提供较有力的智力支撑。”郑彬表示,重庆两江机器人将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引进一批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伺机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进行配套,发展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组装、销售等完整的全产业链。 商报记者 严薇 高亮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