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纪行:“小香港”的那些幸福事儿

2013年06月21日 10:49   来源:西藏日报   

拉萨市林周县春堆乡春堆村全景。本报记者 次旺 摄

  图为林周县春堆乡春堆村看护黑颈鹤的老人土登(右)和村民在交流经验。本报记者 次旺 摄

  村落特点:

  湖光粼粼,沃野千里,原野中央矗立着和谐、幸福的春堆村。甲曲河从村中流过,滋润着春堆村的土地,也滋养着春堆村村民。春堆村的民居清一色土黄色的墙,镶着赭红色的边,清爽、亮丽,极富藏式风情却又独具特色。春堆村人口密集,茶馆、商店林立,有春堆乡的“小香港”之称。

  走过虎头山水库,春堆村就隐隐在望了。

  春堆村意为“湖上方的村庄”,可谓名副其实。虎头山水库夹于两山之间,背风向阳。甲曲河流过春堆村的千里平畴,最终汇入水库中,流入澎波河。“传说一千年前,高僧那朗·多杰旺秋在村里建杰堆寺时,从印度飞来一块巨石,落在了两山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春堆村已70岁高龄的老人土登说。村民们认为是佛显灵了,于是就将村子叫做春堆村,并从巨石上取下一块,雕刻成佛像,供奉在了杰堆寺。

  传说已无可考,但是走进春堆村,绿树环绕,甲曲河水潺潺,民居清一色土黄色的墙,镶着赭红色的边,清爽、亮丽,极富藏式风情却又独具特色。村里茶馆、商店林立,自来水安装到户,健身器械点缀其中,水泥路贯穿全村,村子中央还有一个文化广场。“这都是整乡推进项目工程的成果。”春堆村党支部书记洛桑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春堆村依靠发展农业、劳务输出走上了富裕之路,村里的生产、生活环境都有了显著改善,不仅有春堆乡的“小香港”之称,而且在整乡推进项目工程中春堆村也是全乡率先实施的一个,连续几年被评为林周县的先进村。洛桑说,可是在十多年前,春堆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春堆村最主要的资源就是耕地,全村381户村民,有耕地7186.6亩,主要种植青稞、油菜、土豆和萝卜等。“耕地面积虽然相对较多,但由于以前主要靠人力耕作,产量不高,农产品价格也较低,所以百姓生活比较困难。”洛桑说,那时春堆村百姓的年人均收入只有三四百元。为了带领村民走出困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村委会就鼓励年轻、有胆识的村民利用农闲季节去城里务工。“现在外出务工的村民年均达到了1000多人次,占全村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村民们在城里从事出租车、建筑、餐饮等行业的工作,不仅每年每人有一万多元的收入,还给村里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

  罗布是土生土长的春堆村人,以前只知耕田种地的他现在已是春堆村农牧民施工队的队长。“现在村民们富裕起来了,都想住得好点,盖新房的村民越来越多。”罗布说,两年前,他看到了机遇,在春堆乡政府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43人的农牧民施工队,专为春堆乡的群众盖新房。“队员都是村里的百姓,我们农闲盖房、农忙种庄稼,两不误。乡里这两年新盖的房子都是我们的‘杰作’。”罗布说,施工队在帮助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改善了队员们的生活。罗布自己就住上了600平方米的两层新楼,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还买了一辆小车和一辆小货车。每到年底,他和施工队的队员们还会一起对乡里的贫困家庭进行慰问。

  除了服务于民的施工队,春堆村里的茶馆、餐馆和商店多达数十家。“春堆村本就人口稠密,近几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率的提高,富余的劳动力也多了起来。”洛桑说,随着商业和服务意识的增强,村民们纷纷开起了茶馆、餐馆和商店。日益热闹的氛围和完善的服务逐渐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闲时,他们常常来到春堆村喝茶聊天,购买日用品。他们的到来不仅增加了春堆村群众的收入,更增添了春堆村的人气。“我们村争取到了20万元的资金,马上要建一个大超市了。”洛桑说。2012年,春堆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根本不用担心村民们的购买力,越来越繁华的春堆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香港”。

  采访结束,挥手告别村民。汽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奔驰,前方虎头山水库波光粼粼,几只小鸟在水面飞翔嬉戏,回望春堆村,只见绿树掩映下屋顶飘动的经幡,真心感到春堆村的村民着实是幸福的。(彭月圆 杨正林 魏山 刘文军 白晓丹)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