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上海崛起商业新地标 宝山万达首年销售过10亿

2013年07月08日 13:11   来源:东方网   陆鸣宇

  宝山万达广场开业一年销售超过10亿。刷新着区域商业广场单日客流量、单日营业额记录:开业前三天客流总量突破60万人次,平均客流达7-8万人次,全年总客流量累计达到1650万人次!周末平均营业额超过400万元,开业至今累计营业额达11.8亿元!这一连串数字不仅体现宝山万达广场骄人的销售业绩和强大的商业引领作用,更意味着宝山万达已奠定了其商业地位,成为北上海一张不可或缺的商业名片。作为商业体量超过17万平米的大型购物中心,宝山万达广场的第一年经营业绩无疑再次印证了万达对于城市综合体强大的运营能力,也在开业一周年之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业绩稳步增长北上海商圈悄然形成

  作为北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北中环最大的城市综合体之一,宝山万达广场拥有ZARA、CK、GUESS、优衣库、星巴克、天梭、丰收日、屈臣氏、哈根达斯等百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构成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体验。

  目前宝山万达广场月均销售额稳定在一亿元左右,同时几大主力店同期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销售业绩,在闸北、杨浦、虹口等周边区域排名居前。万达百货截至今年6月底营业额已超过3.6亿元,沃尔玛截至今年6月底营业额累计达到1.2亿元,优衣库、ZARA、H&M、避风塘、望湘园等经营业绩位列前十的商家月均销售额最少达到150万元以上。与上海同类商业中心同期相比,宝山万达广场经营数据超出许多业内人士的预期。与此同时,以宝山万达为中心,集合周边的风尚广场、好美家建材超市、家乐福等商业设施,北上海又一新商圈已初具雏形。

  联动大商业室外步行街初具人气

  宝山万达室外步行街于2012年11月交付入伙,2013年2月初正式营业,目前已吸引了招商银行、宝大祥、雅戈尔、达芙妮、中国电信、江太寿司等131个品牌进驻,目前室外步行街整体出租率已接近60%,日客流量稳步上升,平均达到2.96万人次。

  宝山万达金街在短短6个月内达到目前出租率,是其他同类项目难以企及的。万达集团对于各个万达广场及室外金街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从而保证商业经营的稳场、旺场。2012年全年宝山万达广场组织大小活动40余场,推广费用超过1000万元;2012年年底对于刚交房的室外金街投入500余万元专项费用进行品质提升,今年还将追加600多万元工程改造费用;今后每一年万达都会持续投入,不断提升大商业及室外金街的运营品质及经营效益。同时在长期的商业管理实践中,万达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室外步行街运营管理模式。在经营业态和营业时间上,室外步行街的特色商户与大商业的品牌商家形成错位经营、优势互补,同时做到“统一营销活动、统一装修管理、统一经营管理”,由此带动了万达城市综合体的商业活力。

  “营”商才能“赢”商运营体现价值

  商业运营是商业地产核心价值所在。运营水平决定着商家的营业收入高低,进而影响租金水平,而租金水平决定物业的市场价值。在散售商铺的经营过程中,往往投资者购买商铺后,因为缺乏渠道资源,导致商铺空置或者租金价格较低。同时业主之间缺少沟通协调,也导致业态重复,商业布局混乱。

  宝山万达广场针对室外金街成立专门的租赁服务部,集合了物业、企划、营运、招商等专业人员,为商铺业主提供代理招商、定位辅导、经营辅导、企划推广等全方位服务,缩短销售型商铺的闲置周期,并提高租金收益。同时每月制定月度招商对接目标,定期邀约品牌商户与业主进行对接,将上海区域以及万达集团的大量合作商家导入室外步行街,进行招商资源整合。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