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绘制地下管网电子地图 城市内涝或实时监控

2013年07月11日 06:45   来源:海南日报   刘贡

  数字之光照亮地下管网

  海口“地下城”电子地图绘制悄然完成。我们所不熟悉的地下世界,因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综合管线普查数据而变得清晰可辨

  核心提示

  深埋于地下的自来水管、燃气管、排水管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如同城市的地下“生命线”,与地上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息息相关。

  地下综合管线系统包括哪些?几十年前,海口只有少量自来水管与污水管,后来逐渐增加了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的规模、规格因城市发展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方面,城市地下管线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任务,是城市赖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统筹多头管理、效率低下,各网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暴露出城市管理的沉疴。

  海口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综合运用物探、GPS、GIS、一体化数字测绘等技术,共完成约240平方公里范围的管线探测,探测管线点近50万个,管线总长9908公里。据此数据绘制的“地下城”电子地图既可以看到地下管网的分布,也可以看到地面的三维图像,从任意角度、任意距离观察场景内的物体,地下管线的排列清晰明了。

  沉疴 多头管理、产权分散 地下管网是笔糊涂账

  “地下管网不出事则已,一出事,谁都怕。”海口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张波说,每次看到有关内地城市燃气管道爆炸的新闻,心里就发怵。在城建领域这么多年,知道地下管线混乱全国都一样,想为海口做点什么,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张2004年海秀西路与港浮路交叉口的施工切面图看得人啼笑皆非。施工方小心翼翼仅挖开1米左右深的地表,就不知该如何往下进行了:高压电塔连着高压电缆,紧挨着某单位电缆;通信电缆扎在一块,搭在自来水管上;各种井盖深深浅浅地冒出地面,一条带管的自来水龙头兀自立在街角。

  2005年5月,海口市城西路拓宽工程受到严重阻碍。因为地下管网混乱,走线没有规律,施工中极易挖断影响居民生活,业主单位不得不多次召开协调会,但各地下管线单位却始终拿不出这条路地下管线的详细资料。

  龙昆南某路口施工时挖断了某单位网线设施,双方大闹了一番后,以施工方赔偿30万元息事宁人。类似事件更多被指责为“野蛮施工”,常见于报端。

  “城市的地下没有主管部门,建路、改路、扩路,只管开挖,存档工作全靠个人‘觉悟’。”张波说,一些小工程,业主单位请包工头晚上悄悄挖开施工,到早晨已经填埋好,“你根本不知情。”

  总的来说,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包括:排污管道、通信电缆管道、燃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北方城市有供暖系统,海口还包括石油管道,以及特殊单位的管道等。

  由于各类管道有多家经营企业,相互形成竞争关系,因此海口每次召开地下管网会议时,参会的部门和单位超过了25家。

  一位城建领域的工程师告诉记者,每修一条路,要带着函件,至少向七八家单位挨个通知,“但并不是每家单位都能积极配合,有些单位在我们施工时,他们的预算还没下来;我们刚把路恢复好,他们钱到账了,于是道路面临再次开挖。”

  2008年4月,海口政协一份《社情民意专报》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份“关于加强我市市政地下管线管理的建议”指出,海口的地下管线目前都是各自施工各自管理,由于管线陈旧,市政新建、改建、维护等原因,市政路面经常被反复开挖,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而且时常因施工不当发生挖断电缆、煤气泄漏等安全事故。为此建议,加强统一规划管理、统一施工管理,以及加强原有地下管线的管理。

  针对地下管线的管理,“建议”认为必须健全信息,要细到地下每一根管,每一根线,每一个设施设备的位置坐标和高程,实现市政地下管线的信息化。

  破局 耐心勘察、反复测量 摸清地下管线的家底

  海口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地里系统部部长王儒壮回忆,早在1994年海口规划局就曾立项对市区的地下管线进行过一次全面勘查。1999年又对工业大道(今南海大道)、海垦路、滨海大道、龙华路、海秀东路、白龙路、蓝天路和海甸岛部分路段进行过勘查。

  由于资金不足和管线探测技术局限,两次都只探测了金属管线,未能探测水泥管,也未建立信息管理系统。2002年海口行政区划调整后,原琼山市大部分地段的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基本没有资料可查。

  2005年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要求各级建设部门落实管理,海口也斥资数十万元,收集了电信、电力、污水、雨水、给水、燃气等6类管线数据,管线总长2000公里。“那点费用无法普测,也得不到精准坐标。”王儒壮说。

  “只有大致走向图,管线在路的左、右、高、低、深、浅均不清楚。”张波说,因为不准确,所以企业要求从系统打出图纸,档案馆都不敢加盖公章。

  2009年10月,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建设《海口市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2010年7月“海口市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之综合管线普查及数据建库子项”立项;2010年10月-12月试验区管线普查;2011年3月底进场开始普查。

  海口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副主任宋艳芳介绍,除制定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外,整个项目包括“统一电子地图、综合管线普查及建库、标准地址库、档案电子化、共享平台(管线共享系统)”五个部分。

  负责现场工作的王儒壮说,首先要向各管线权属单位索要图纸,他们包括排水管道养护所、市政工程维修公司、水务集团、威立雅水务、永庄供水公司、开源水务、民生燃气、海南电网、海南联通、海南移动、海南电信、海南有线等。仅海口城建档案馆就提供了550个项目、1527个卷宗、3750张图纸。

  “他们提供的资料,有的是纸质的,有的是电子的,数据和格式各不相同。有的没有资料,就找熟悉情况的员工来现场,打个详细地图来请他画。”王儒壮说。

  但王儒壮十分认可调绘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如若没有这项基础性工作,再先进的测绘仪器也会有遗漏。如有些管线埋得深,地面找不到线索,图纸上却有提示,那么仪器一遍一遍反复勘查,也决不能放弃。王儒壮记得有一条不知哪家公司的石油管线,勘测到河边就再也不见踪迹,最后千辛万苦地找到了业主,从发黄的图纸得知管子从河底下很深的地方穿过,测出后纳入数据库。

  管线大多处于交通繁忙的马路下,交警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有时有车辆停在井盖上,反反复复去多次才测完一段管线;有些井盖需沥青封住,每打开一个,测完一个,就需要排水部门封盖加固。所有管线查完后,还需要各权属单位相关人员审图,检查有无遗漏。

  2012年9月完成质检;11月成果提交入库;2013年2月成果验收。

  100多号人,500多个日夜,综合运用物探、GPS、GIS、一体化数字测绘等技术,共完成约240平方公里范围的管线探测,共探测管线点近50万个,管线总长9908公里。

  应用 按图索骥、轻松查找 应急抢修实现精确定位

  从海口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内部网打开海口市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可阅览的综合管线普查及数据建库中,绘制有1:500综合管线图1965幅,1:1000综合管线图204幅,1:500专业管线图1.86万幅,1:1000专业管线图1284幅。

  海口市主城区及江东区约240平方公里5米以上市政道路的地下管网如今全部囊括于此平台里。

  “查询、统计、分析,是这张‘地下城’电子地图主要三大功能。”宋艳芳说。查询,可分不同图层,如排水分雨水、污水、雨污合流三个层面;统计,如整个城市污水总长,各种材质管长;分析,有水平净距分析、横断面分析、爆管分析等等。

  “以前出现自来水爆管,工作人员必须到现场才能确认位置,汇报情况。现在只要描述得当,在电子地图上就能查找到,并根据管线上的阀门、消火栓、堵头、渐缩管等附属设备情况,拿出处理方案。”海口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管网运行部副经理范高哲说,未来铺设新城区水管时,只需在电子地图上查找,便可知其它管网信息,以方便订立施工方案。

  深埋在地下的自来水管、燃气管、排水管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如同城市的地下“生命线”。当生命线发出呼救时,电子地图将赢得抢救的先机。

  海口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推广工作人员小林演示,假设海甸岛人民大道与二西路交汇处一煤气管漏气,电子地图立刻可以显示出这条管权属于哪家公司,管线全长及周边情况,要抢修需要关掉哪几个阀门,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等。

  “未来,许多管线的抢修,只需工作人员手持手机、IPAD等,就可以了解地下的全部。”宋艳芳介绍。

  “有了地下电子地图,对我们铺设新网线,避免二次开挖起到积极作用。”海南移动传输室徐业鹏表示。

  而正在完善中的三维立体图,既可以看到地下管网的分布,也可以看到地面的三维图像,可以从任意角度、任意距离观察场景内的物体,地下管线的排列清晰明了。

  在真实、直观的三维立体环境下,使勘测与设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基本实现了所想即所见,也解决了地下管线施工、维修时的难题,方便、简单、易于掌握,决策也随之容易许多。

  采访中,一些单位和部门正在向海口市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索要数据。如,为升级海口市“三防”指挥平台,把防汛防风信息、气象局信息系统、省“三防”指挥系统、水雨情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等集成到指挥系统平台,形成整体的三防综合指挥网络体系。海口市商务局在进行农贸市场规划时,想通过电子地图了解市场周边排污情况,以便更好地画出蓝图。

  样本 平台开放、数据共享 城市内涝有望实时监控

  “有了地下电子地图,海口的暴雨积水问题是否就能得到解决呢?”市民王磊向记者提问。对此,海口市排水管道养护所副所长黎军表示,市民可以通过数据平台了解每个积水点的成因。

  在养护所的墙壁上,海口21处积水路段责任人排水工作表被张贴在醒目位置。黎军说,像其他沿海城市一样,海口的内涝有无法避免的地理原因。

  黎军归纳了这21处积水的成因。一是老城区排水管设计先天不足,如和平南、解放东、义龙路,排水管的内径才40厘米,一年一遇的暴雨降水量超过34.5毫米时,管道就承受不起了,更别提2011年69年一遇的300毫米降水。

  二是沿海城市潮位高时形成顶托。在海口,海甸五西路、龙昆沟、美舍河一带,如华海路、龙华路、义龙路、海秀路等,每次台风恰逢涨潮,降水与潮位形成叠加,极易形成内涝。

  三是道路标高地,如盐灶路与海甸二东路,路面才2.6米。7月8日正是初一,黎军查了查潮汐表,说:“放心,今天的潮位2.3米,没有超过路面。”

  四是人为侵占排水口、河道口等,如红城湖路、文明东(板桥路)、金盘某部、椰海大道景山学校段、滨涯路农垦中学等。

  五是规划路网之后城市发展,如琼山大道设计雨水直排农田,但现在路边已被4S汽车店占领,雨水无处可排,形成积水。

  “我们平日里忙着清淤,每到台风暴雨天,200多号人守着900公里266条排水管道,5.2万座井盖,特别担心垃圾堵塞下排水口,又担心管涌冲开井盖造成隐患。但这些都是被动的,无法主动减少积水路段数量。”黎军说。

  “地下城”电子地图的建成,黎军认为在服务性、管线保护、提升工作效率、解决责任不清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黎军更希望平台能够加入内涝点的成因和实时监控。

  “我们甚至可以将我们现在的河道泵站监控系统加入到中心平台上共享,能否也让我们通过‘鹰眼’监控21处内涝点呢?”黎军表示。

  正如黎军所思考的,海口气象台已向海口市政府办公厅信息中心索要排水管网数据进行“海口城市暴雨内涝系统”模拟的建设。负责该项工作的工作人员施思告诉记者,正在建设中的海口地理系统数据库,高层(海拔)数据库,排水管网数据库,河流、河道、排水阀门、泵站、潮汐数据库,气象降水预报系统等,将成为数字城市的有力补充。

  施思说,目前该局已对政府用户开放30个实时雨量、气温、风向、风速四要素台,以及15个市区雨量密集台的阅览,并争取了交警部门授予积水点监测的权限。

  采访中,各部门都有想得到更多数据共享的愿望。

  “先要让市民了解城市管理问题的成因,通过可开放的数据平台,让公众享有更多知情权,政府的工作推进才能更加顺利。”黎军认为。

  展望 各司其职、保障运行 提高城建工作效能

  从今年2月份成果验收至今已经5个月过去。采访中,许多部门表示还没有完全掌握数据平台的使用,虽然是个好东西,但大家习惯使用各自手上的系统,共享平台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也有人担心,普测数据停留在去年底,如若没有及时更新,平台的优势将很快不复存在。

  宋艳芳介绍,成果验收时,汇报材料上就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成果的共享及应用,普查成果要移交相关部门,通过共享平台为各职能部门及权属单位提供共享使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得到应用;二是要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规划部门的竣工测量,权属部门的更新数据应及时在平台上反映。

  于是《海口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显得十分迫切。

  据了解,这个适用于海口行政区内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更新入库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定》,明确了系统的行政主管部门如何利用系统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明确了负责地下管线建设的施工管理工作部门,负责地下管线建设的监督部门,负责档案资料收集、保管及利用工作的部门;地下管线各权属单位如何协助主管部门完成数据更新和维护等。

  对各类管线建设申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交通疏导、挖掘修复保证金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对共享系统的使用,数据更新与维护,法律责任,也尽可能明确。

  “我们还在等着开会讨论,应该很快会出台。”宋艳芳表示,届时,各种信息将不再是封闭的、不对称的,而是有条理的、透明的。管理者、决策者、社会公众都能够在这个共享平台上获得对城市建设管理的信息。同时,也在平台上构建更为清晰和有效的制衡关系,使城建口各类地下建设项目管理实现“批前、批中、批后”科学化、协同化、透明化管理,增强政府对城建口管理工作的驾驭能力,提高部门行政效能。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