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科学家领衔计划农业 物联网项目大米小麦

2013年07月11日 05:26   来源:解放日报   彭德倩

  几十公里之外的大田里种着庄稼,在家随手轻点手机,田头垄边各处空气湿度、土壤温度、气压、风向、光照等一目了然;商店货架上信手拿起盒番茄,二维码轻松一扫,除产地信息外,就连施了几次肥都能知道……这些已非臆想,大米小麦,也能种在“云”上。

  10日,国家863计划“农业物联网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立荣透露,目前我国17家院校企业、20个课题组共同攻关,探索基于智能传感、云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可实现对农产品生长环境及流通环节的全程管理,在山东、陕西等30多家农业产销企业已经试点,年底有望在全国100多家企业落地。据悉,如今已有美国、以色列、荷兰等多家农业企业急切求购一系列相关技术。

  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智慧稻草人”是技术体系中重要一环,它将可监测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数据的传感器集成为一体,立于田间,可监控范围约4公里,采集下来的数据能自动存储、组网传输。这并非简单“做加法”。首先,“稻草人”虽然一身电子设备,却不拖电线,它的能源全部来自风能、太阳能;其次,如何让每个“稻草人”物尽其用,课题组精心设计软件,寻找“监控无死角”的智能布点方案。

  第一批“稻草人”,如今正管着山东滨州无棣县的数千亩麦田和陕西农家果园,运行良好。据了解,前者本是靠海的盐碱地,开垦出来作为农田,耕作时对农作物环境要求较高。当地农民还挺欢迎这样的信息化改造,除了对功能的需求外,成本也是一大因素。据测算,要用上这套系统,连硬件带维护,每亩每年只需多出5元钱。郑立荣认为,对“稻草人”收集的数据,除日常耕作使用外,未来也可成为农民的“大数据专家”,直接推动精细化农业发展。他举例,使用“稻草人”的陕西果农,可从不同批次的数据中,看到究竟哪一批的苹果口感、分量最佳,当时加水施肥的参数如何、天气情况怎样,为今后不断完善种植方案提供明证。

  从农业生产最前沿的田间延伸开去,863计划项目组研发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到达检测、运输、销售等后续环节。在这条“信息链”的后半段,物联网的意义从科学种植转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现在从‘田头到餐桌’的监控技术已有不少应用,却较为零散和各成体系。”郑立荣说,“需要构架的是一个国家级别的、可容纳各类编码识别技术的平台。生产者可实时追踪销售信息,调整生产策略,消费者可查询食品‘履历’,如此不仅促进品牌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对食品安全的信任。”相关技术已在浙江、山东小范围试点。对参与的农民而言,每年每个大棚额外增加的投入约为300元,参加者踊跃。浙江嘉兴有位老农甚至跟项目组成员说,哪怕增加的成本是1000元也可接受,因为这一投入可直接令产出成倍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将庄稼种在“云”上的技术,在推广试点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除技术有待完善的原因外,还有些“非技术因素”。郑立荣坦言,令他苦恼的是,我国现有管理模式中,农作物长在田里、运在路上、放进货架、摆上餐桌时各有分管,虽然分工明确,但各自数据共享困难,面对“农业物联网”这一新技术的冲击时,原有体系“壁垒”隐现。而在个别地方,多种利益纠葛直接导致“水太深”,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只能无奈“绕开”。在他看来,未来国家如何在法制、管理层面为新技术提供更为开放、有序的环境,与技术革新同等重要。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