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古民居遭破坏 官方:工人没文化致误拆

2013年07月18日 09:26   来源:扬子晚报   王亦非 薛玲

高岗里39号部分被破坏的房屋。

  位于南京老城南门西片区的高岗里39号,去年3月刚刚挂上南京市文保单位的牌子,可在所属的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的推进过程中,却在短短的数十天间两次遭到破坏。扬子晚报记者昨天前往现场进行探访,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项目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整治过程中他们特别交代工人要注意保护文物,但工人没什么文化,导致了局部的误拆。

  现场探访

  去年3月被列为市级文保的石碑还在

  古民居两次“受伤”像“遭了劫”

  高岗里所在的门西片区,现在依然保存着南京老城南独有的纹路肌理,蜿蜒曲折的小巷就宛如这里悠久绵长的历史,每一条街巷的名字更令人充满好奇,忍不住去一探究竟。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充满了历史积淀的片区,还有着古树、古井、古民居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走近高岗里39号,扬子晚报记者就在建筑外墙上发现了一块嵌入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石碑内容显示:南京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公布高岗里39号民居为市文保。

  市文保的石碑默默宣告着高岗里39号民居不可轻视的历史价值,可与石碑极不协调的是,这处已被列为市文保的古民居,外墙上不仅张贴着各种标语,盖在外墙上的“征收”两字,在烈日下发出了更为刺眼的红色。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处民居在最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先后两次遭到破坏。

  从高岗里进入,扬子晚报记者首先来到了此处民居的第三进,只见屋内散落着各种玻璃、木头等碎片,凌乱不堪的现场就像遭了劫。当扬子晚报记者走到第五进时,呈现在眼前的同样是一片狼藉,一间屋子的屋顶已被揭去大半,现在只有一块油布草草覆在顶上,原先的窗户也被砸得七零八落。

  老住户称自己从没大修过

  指挥部回应:将在专家指导下原样修缮

  生长在这里的老住户王本炽说:“这是我们祖上留下的房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王本炽一家现在居住在高岗里39号的第四进,这也是39号六进房屋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进。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整进房屋有三大间,内部以木结构为主。

  “上天花下地板,还有大七架梁,现在能保存这么好的房子越来越少了。”王本炽的爱人汪女士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因为房子是祖产,而且是自家居住,所以他们一直都很爱惜,整进房子依然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而且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大修过。

  对于老民居被破坏,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项目指挥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经特别交代过工人,文物部分不准拆,不准动,“但工人不好说,没什么知识文化”。

  昨天晚间6:30,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项目指挥部又给扬子晚报发来了一份《关于市级文保单位高岗里39号房屋相关情况的说明》,内容如下:1、高岗里39号房屋为市级文保单位,绝对不会拆除,只会更好地修缮,做好原真保护。2、高岗里39号房屋位于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项目范围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该房屋年久失修,其中一间居民已搬迁的房屋出现了屋顶部分坍塌的情况,为防止汛期房屋出现整体坍塌险情,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实施单位对该屋顶进行了临时修缮加固,同时封闭门窗,目的是为下一步修缮及原真保护做好准备。下一步,将在文物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原真修缮保护。

  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后,高岗里将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鸣羊街综合环境整治项目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该项目目前只有一个初步的未通过审批的方案,暂不方便对外公开。历史文化保护项目有着特殊性,在征收完成后将对房屋进行评定,并确定规划方案,到那个时候会进行公示。

  历史价值

  房里“古董”多 高岗里曾是织锦街

  说起老房子的好,汪女士指着院子里的一口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井说,夏季四五点钟的时候打几桶井水在院子里一泼,井水的凉气很快就能逼走热腾腾的暑气,比在空调房里还快活。汪女士还颇为自豪地指着堂屋中的榉木宝座、八仙桌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些都是上了年头的‘老古董’。”

  据了解,现今并不显眼的高岗里在清朝时期云集了众多的云锦作坊,成为反映南京清朝时期传统住区和丝织手工业区的杰出代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本炎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高岗里片区在清朝聚集了不少云锦作坊,整条街上也开有多家缎号,比如高岗里39号第一进和第二进曾经都是云锦作坊。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在环境整治中应该考虑结合这块区域的历史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与修缮。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