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阳论坛聚焦大数据时代 专家:媒体应做驾驭者

2013年07月20日 0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季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主持论坛。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作主旨演讲。

  中新网贵阳7月20日电(记者 李季) 7月1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大数据时代的媒介文明与社会责任”分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落下帷幕。来自媒体的代表和专家学者就大数据在视听媒体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与会者普遍认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而传媒应该要做其智慧的驾驭者,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的宝藏。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主持,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白芳芹致辞,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王国庆,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作主旨演讲,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所所长吕岩梅等嘉宾出席了论坛。

  王国庆在演讲中提出,大数据时代,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加速变革,新的传播体系,舆论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媒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社会责任也愈加凸显。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一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积极稳妥转型;二要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提升分析能力;三要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要不断汇聚正能量,形成共建共享精神家园。

  刘长乐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使得人们越来越靠近智慧的核心,世界各国、各个领域里,大数据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他同时指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给传媒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相继而来的问题和可能爆发的数据危机。刘长乐以美国“棱镜门”事件等举例,来说明在大数据时代,人类正在被绑架到一个无隐私的真空世界,未来将可能爆发数据垄断的危机,大数据正在催生形形色色的弱势群体和新形式的工业污染。

  刘长乐强调,大数据是人类共同的宝藏,传媒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期许和重任,传媒应该要做大数据的智慧驾驭者,让数据说话,以自身的法器,监督这块宝藏。是的它能够真正为人类所服务。

  “大数据不是数据大,而是它来势凶猛,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经济资产”。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认为,大数据带来一种新的商业机会,只有以变应变,换一个活法。否则,对抗大数据,自己的价值会失去,一个国家也会失去未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郑路说,媒体在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就是推进中国价值理念的有效国际传播。首先,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在国际传播中要“突出共性、淡化个性”。其次,根据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民间团体和个人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功能,在内容上以朴实而感人的手法讲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经历。

  嘉宾们在交流中一致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国家的主流媒体应为公众提供全面、准确、科学的健康信息,为媒体合法推广提供支持。新闻网站应该有能力为大数据时代的大卫生、大健康服务,而作为媒体微博,应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担负起传播和报道的责任。

  论坛最后,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总结称,这个时代对传媒业的影响可能会很大,机会也很多,问题也会很多,传统传媒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新媒体做了很多推动社会进步的工作。在面对现在社会价值缺失、文明低下等情况的时候,传媒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

  7月19日至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在贵阳召开。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的有力平台。(完)

(责任编辑:秦宇雯)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