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重庆未成年人犯罪率递减 超一半家庭不完整

2013年07月22日 07:29   来源:重庆日报   

  “近3年,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递减趋势。”7月21日,检察官“莎姐”做客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时称,家庭残缺和家庭教育的缺位是未成年人犯罪多发的最主要因素,合格的家长能让未成年人犯罪减少一半以上。

  “莎姐”是我市检察机关以114名女性检察官组成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的代称。她们擅长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了解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善于和未成年人沟通,在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能过程中,会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尽管近3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在下降,但未成年人犯罪数量仍然较大,因此也不容太乐观。”作为“莎姐”这个群体的成员之一,市检察院未成年刑事监察办公室三级检察官方维如是说。

  在办案的过程中,“莎姐”也总结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特点。“据调查,这些孩子在犯罪时大部分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90%以上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同时,低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莎姐”平时接触的案件中,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一直处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前三位。

  调查显示,近3年来,我市未成年人团伙作案率基本占到50%。此外,还有向暴力化发展的倾向。

  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及时引导

  “莎姐”在办案中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中,约有50%-60%被批捕和起诉的孩子家庭都存在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单亲家庭、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家庭或者服刑人员家庭。

  “这些家庭的共同特征就是结构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情感交流,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以及反叛心理,成为犯罪的心理基础。”方维表示。

  在一些结构完整的家庭中,教育方式的不当也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出现问题。比如过分溺爱、体罚子女、对子女控制过于严苛、放任孩子不管以及发现不良行为却选择姑息、纵容和庇护等。

  方维说,因此,社会需要更多合格的家长,在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及时有效地教育引导,与孩子频繁地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新闻链接

  “莎姐”提醒:

  警惕青少年八大不良行为

  1.夜不归宿容易让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2.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3.孩子交友不慎容易走上歪路

  4.学坏常常从抽烟开始

  5.酗酒是青少年犯罪的促发因素

  6.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

  7.沉迷网络容易迷失自我

  8.毒品将人引向毁灭

  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曾思涵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