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一辈的吉林人,比年轻人更能说明白坐“过山车”的感受。一起,一落,大半生已过。
如今,他们清楚地记得,当年,吉林姑娘要找对象,对方在国企上班是最理想的标准。他们也会感叹,当年在不同老国企之间随意的工作选择,使得各自命运殊途。
罗昭强是幸运的。1990年,19岁的他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在这个生产全国近一半客车的老国企中,领着每月60块的工资,罗昭强最大的梦想,是工资能涨到100块。
彼时,罗昭强的生活,与长春拖拉机厂、缝纫机厂、柴油机厂,甚至汽车厂(一汽)等众多吉林国企的年轻工人一样,安稳而平静。
然而,他没有想到,仅仅5年之后,工厂的“铁饭碗”就被打破。生活节奏骤然紧张的罗昭强,嗅到了大改革的气息:与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同步,长春客车厂在全国率先宣布停止生产部分产品,开始进入日后难以想象的整体升级换代时期。
国企改制创造吉林神速
2002年,东北振兴战略诞生“前夜”,长春客车厂完成股份制改造,化身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客股份”),成为中国北车集团的中坚力量。
这一年,作为吉林工业标志的长春一汽,完成了“天一重组”,与丰田公司开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跨国合作。典型“大而全”模式的老国企一汽,迈出了脱胎换骨的第一步。同年,一汽员工人均年工资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
然而,接下来的2003年,寒流来袭。订单骤减的长客股份,陷入全员放假的尴尬境遇。每月360块钱,是罗昭强的全部工资收入,3个月上一次班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不少“挺不住”的工人,纷纷离开,自谋出路。
暴风骤雨般的国企改制席卷吉林。许多人不相信,下班时如开闸放水般涌出数千工人的工厂大门,突然变得冷清。
2003年10月,东北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到2005年底,吉林省用一年时间完成了816户、涉及百万人的重点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在东北率先完成国企攻坚,实现振兴的微观经济基础就此奠定。这不仅创造了国企改制的“吉林模式”,也创下了“神速”。
坚守到底的罗昭强,至今庆幸自己的选择。随着我国铁路大提速和高包车订单的到来,长客股份疾速反弹。短短几年,现任常客股份首席操作师的罗昭强,已体验到另一种“神速”:从时速250公里到时速380公里,吉林制造开始不断刷新中国高速动车组的最高速度。?
国家项目“别人不敢接”
十年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位于全国前列,而吉林省是东北三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吉林的财政收入十年增长9倍,工业利润增长了近12倍。
与工业的高速增长相应,作为农业大省,吉林还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玉米单产十连增;全省外贸进出口额也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但一路疾行,吉林却并不轻松。如今,全省经济总量仍在全国第22位徘徊。“盘子太小”,吉林选择用规模增量带动质量提升、结构优化。
在吉林的一些专家看来,如曾经开创民族汽车工业、现今突破中国高铁事业一样,越是最难做的事情,越要交给老工业基地来做。因为往往类似这样的国家层级项目,“别人都不敢接”。
重压之下,要么垮掉,要么壮大自己。十年来,吉林以实际行动乘势而上,也催生了吉林工业众多的“国家形象”。
今年4月,一汽集团红旗品牌以全系车型阵容,在上海车展亮相,上演“红旗归来”。中国汽车工业黄金十年渐远,国内自主品牌仍无人敢做领衔。而谋求三线布局的一汽集团,已把战略重心倾斜到自主品牌的再次突围上。
作为新中国地铁工业摇篮的长客股份,如今已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打开市场,出口产品数量在全国同行业尚无人及。现在,围绕长客股份,新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已在长春铺开,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专业化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坐落其中。
同样在国际上刮起中国风的,还有吉林的农产品加工业。2003年以来,吉林农产品加工业以爆发增长之势,超过石油化工业,成为吉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大成、德大等一批新贵的技术能力,从国家队升至国际队,成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新锐代表。
吉林多年积淀的产业、技术、人才优势,与吉林人对大工业基地的感情与文化积淀,都成为重振旗鼓的力量。?
资源型城市“乾坤大挪移”
掀起国企改制风暴、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动棚户区改造、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打开对外开放大门、激活县域经济……从城市进入到广大县域,振兴的视线几乎触及吉林的每一个人,新旧交替的痕迹如此鲜明。
尤其对于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衰落的小城来说,浴火重生般的转型再造之路,更是惊心动魄。
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失业率最高的县区都集中在东北,如辽源、阜新、抚顺,都是资源型城市,失业比率最高的又大多是煤矿工人。
吉林辽源在原煤产量最高时,曾经占全国总产量的4%。但与东北许多默默无闻的小城一样,倾囊而出所导致的“体力透支”,让辽源迅速陷入资源枯竭、产业不兴、经济停滞的困顿中。
2005年,辽源被确定为全国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产业重塑、城市功能重塑、生态环境重塑,辽源人仿佛做了一场悠长而轰轰烈烈的梦,醒来恍若隔世。此前,煤炭采掘业占辽源工业总产值最高曾达80%以上,至2012年,辽源接续产业反而占到工业总产值的近80%,完成了“乾坤大挪移”。
如今的辽源,矿山已化身区域中心城市,煤矿塌陷区摇身变为矿山湿地公园,享有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美誉的辽源,正在打造国内第三个云计算中心,辐射推动东北地区的“数字城市”建设。?
从长吉图瞄准国际市场
辽源的转型虽然成功,但不能简单复制,更多城市正在等待新的机遇。
最早由一批吉林学者推动,经过20年筹划,2009年8月30日,《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下称“长吉图”)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
国务院指出,图们江区域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吉林省为主体的图们江区域,在我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是新时期我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繁荣稳定的重大举措。
吉林省明确了长吉图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
“长吉图”究竟能为吉林带来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这三个字中。从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到如今长春、吉林的整体开放,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已经开启新一轮的大开发进程。有专家认为,抓住这次国家战略的开发机遇,吉林将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既有及潜在的优势,成为在优势、功能及特色上都独一无二的吉林。
吉林所瞄准的,不光是东北,也不仅是东北亚,实际上是整个国际市场。吉林将可能以东北全面振兴的“旗手”角色,展示中国融入国际发展大潮的新姿态。
未来十年,吉林老工业基地并没有老,相反,正血气方刚。
《中国经济周刊》 实习生 舒佳乐 | 吉林报道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