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搭建金桥 青海航空乘风破浪

2013年07月30日 11:45   来源:青海日报   黄文俊 经吉

  7月28日10时,随着一架涂绘“大美青海号”全新空客A320型飞机徐徐降落滑行至刚刚建成启用的西宁机场T2航站楼,省委副书记、省长郝鹏从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手中接过了象征着飞机使用权的“金钥匙”,标志着我省地方航空业发展的大幕全面拉开。这不仅是青海航空业的大事,更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喜事,扩展了青海与祖国内地的连接通道,必将加速推进“三区”建设的进程。

  领题——“航空项目”破冰启航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既是祖国的边疆,也是进藏进疆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显赫,地域广阔,地貌多样,平均海拔3000多米。无论是产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是进一步密切民族地区与我省乃至全国中心城市的联系,提高民族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治,都需要适度超前发展民族地区航空事业。

  因此,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民航事业,继而打造航空产业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提出并实施了组建地方航空公司的战略部署,以便为青海打造一条产业发展的“空中桥梁”,一条推动青海旅游业提质增效的“空中旅游线”,一条青海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空中保障线” 。

  2010年5月份,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民航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筑以西宁为中心,连接省内支线机场,辐射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和旅游城市的航线网络格局,勾勒出地方航空产业发展蓝图。

  2010年12月份,省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签订《关于加快推进青海民航发展会谈纪要》,就建立民航发展协商工作机制,推动青海民航重大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加快西宁曹家堡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青海支线机场建设和通用航空业务发展达成重要共识。此后,我省又向中国民航局争取诸多支持青海地方民航业发展的差别化政策。

  2011年9月20日,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金融办、省民航办、省机场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省内相关部门参与的青海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及中航(青海)飞龙通用航空筹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青海航空项目正式启动。

  破题——“青海模式”横空出世

  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是我省多年来的梦想,也是各族人民的期盼。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我国民航业的软硬件供给状况,清醒看待我省引进飞机困难、缺乏飞行员、缺少维修保障团队等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地方航空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青海航空组建的独特模式。领导小组及时安排部署,相关部门合力推进,探寻地方航空组建过程中规避政策壁垒、缩短审批周期、募集投入资金的基本路径。对国内目前地方航空公司组建中的航空公司自营、包机与虚拟航空公司、地方政府与航空公司战略合作、地方政府控股航空公司四种模式认真梳理、比对、分析、研究,判断利弊得失后,创造性地提出“先为我所用,再为我所有”的分层递进式地方航空组建模式。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我省地方航空产业“破题”。选择在青海运营航班密度最大、运送旅客数量最多的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经多轮磋商,双方合作的思路和路径日益清晰。

  2011年8月21日,省政府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进青海航空运输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一种全新的合作运营模式应运而生,即由我省会同东航向民航局申请航线时刻,并委托国内大型金融租赁公司采购飞机“为我所用”,引进飞机后交由东航全权负责飞行、机务等全流程运营。

  2011年12月20日,青海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召开创立大会暨首届一次董事会。

  2012年3月5日,我省与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运营的第一架飞机从西宁首飞北京。同年6月12日,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揭牌,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航空运输业务合作协议》。6月20日,首架喷绘“大美青海”的飞机正式投入运营,每日两班直飞上海。12月15日,青海航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与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四架空客A320/A319飞机租赁协议》正式签约,创建出我国地方航空企业的“青海航空模式”。

  “青海航空模式”是通过创新发挥融资租赁的核心杠杆效能,在充分借鉴兄弟省份地方航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地方航空企业组建路径。这一模式的关键体现在“两新”上:即,地方政府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引进飞机,委托专业航空公司经营管理,在国内开创“三结合”的新型飞机租赁模式;通过先行成立航空投资企业实体运营,在积累经验并形成综合效应后,再组建青海航空公司,一种“两步走”的创新地方航空企业组建模式可谓是“独辟蹊径”。

  承题——“青海航空”扬帆远航

  青海航投公司与东方航空公司两架合作飞机投入运营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2年,两架飞机运送旅客22万余人次,运输货邮1715.58吨,平均客座率73.93%,实现销售收入2.78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航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截至6月底,合营飞机运送旅客15.7万人次,平均客座率71.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青海地方航空项目发展势头喜人,但与西部其他省(区)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航空网络建设的单一性与相对便捷的地面交通还不相匹配,航空市场开发的滞后与繁荣兴旺的区域市场还无法对接,航空配套功能的不足性与迅速发展的流量经济还不相适应等问题表现较为突出。

  面对青海地方航空项目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集中省内外民航界、金融界相关人士和广大员工意见基础上提出“青海航空模式”,要求坚定自信,矢志不渝地走下去,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

  坚定对“青海航空模式”的自信,要求我们加强领导,深化合作。事实证明,坚持省航空筹备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沟通与协作机制是青海地方航空项目成功的前提。继续加强与东方航空公司的紧密合作,加紧与青海机场公司的战略协同,坚持“合作经营”模式,进一步理清发展青海地方航空的思路,明确地方航空产业迅速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青海航空项目兼顾发展与效益的最佳选择。

  要求我们尽快出台专门性文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从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政策。用3至5年时间,将青海航投公司打造成为集航空运输、投融资、酒店商旅、航空地产、文化传媒等五大业务板块构成的航空产业投资集团公司。

  要求我们优化配置,合理布局。首先,借鉴厦航单一系列机型建队的模式,以A320系列飞机与航线网络相匹配,形成最优性价比,构建显著的低成本优势。其次,合理规划航线网络,实施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不断拓展客源。再次,循序发展支线航空,将重点放在构建支线航空基地上,加密优质航线航班,改善通达性,形成竞争优势,在交叉市场、中间市场拓展。

  要求我们注重特色,打造品牌。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是发展航空运输业的重要资源,要把打造旅游休闲品牌与宜居城市品牌结合起来,提高品牌的品质和知名度。根据青海航空市场夏秋以旅游乘客为主,冬春靠公商务旅客出行为支撑的市场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未来,青海地方航空项目将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两新”目标,服务“三区”建设,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实现航空投资企业向地方航空运输企业的转型,使青海航空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窗口,连接世界的桥梁,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