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农“产销”全包鼓不起腰包 西瓜市场化还有多远

2013年07月30日 07:21   来源:大河网   

难以把握的市场行情让很多进城瓜农的眼中充满了迷茫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30日讯大河网报道:近日,本报持续关注瓜农“卖瓜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许多爱心企业和市民纷纷伸出援手,让人感动。目前,仅通过大河报牵线搭桥销售出去的西瓜就达100万斤以上。得益于此,郑州街头的许多瓜农更早地踏上了返乡路。

  但是,留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像这样的“求助”已经不是一年,像这样的“救急”也不是第一次,差别只在程度而已。瓜熟蒂落,事毕后思,怎样走出求助、救援,又求助、又救援这样年复一年的循环,是包括瓜农、政府、经销商、消费者在内的人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疑问】赔了明年还要多种?

  安阳县辛村镇孙高利村村民许凤永滞销的20万斤西瓜,通过媒体报道已经解决。近日记者再次联系他时得知,现在地里就剩两三万斤没卖了。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滞销的一脸无奈,再到八方援助后的峰回路转,老许今年也坐了一回“过山车”。

  瓜是卖出去了,但投的钱却打了水漂。半送半卖地把十几万斤瓜处理掉后,许凤永粗略估计,一亩地赔了一千多,80亩损失超过8万。不过,许凤永却告诉记者,明年打算再多种20亩。“不担心再卖不出去,赔更多吗?”他说:“俺对市场也不懂,只能凭经验,希望明年会好点,今年赔了这么多,明年一定要捞回来。”

  赔了就想赚回来,赚回来就靠扩大种植面积,“多种点,明年行情好就可以多卖点钱”是他的“西瓜逻辑”。

  【隐患】赚了问题可能更大!

  怀着同样想法的,不光是许凤永一个,他们大都是拥有几十亩西瓜地的种植大户。

  与“赔”的人相比,在城市街头的瓜农今年幸运很多,企业和市民大量采购“爱心瓜”,不仅解决了滞销问题,许多人还“赚”了一笔。

  但是,“赚了,可能隐患更大!”河南省农副土特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反修说。近期社会各界救助瓜农的行动,非常必要。但如果说赔钱还可以让一些人警醒,那暂时性的赚钱只会让存在的问题继续搁浅。说到底,靠社会爱心、企业救助支撑起的“利润”是一种非正常的经济现象,违反市场基本规律,不可能扶持其健康的西瓜产业。

  “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时,更紧迫的是治疗沉疴痼疾。”葛反修说。

  【症结】进城“产销”全包 却鼓不起腰包

  既要种,又要卖,中间还包括储存、运输……街头瓜农的“多重角色”,透露出的更多是尴尬。作为一种商品,西瓜产业链上专业化加工、营销、零售环节的缺失或薄弱,是瓜农“产销”全包的无奈之举。

  如此多的瓜农进城,经销商的缺失是重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省每年西瓜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产值粗略估计近200亿。但是,这么大一个市场,专业经销企业却非常少,更多的是以“菜贩子”的形式出现,为何这块“蛋糕”会被市场忽视呢?

  “原因很简单,赚不到钱!”一家农副产品经销企业的负责人道出了原委,现实情况是经销西瓜利润低、风险大,渠道不稳定,很多企业不想涉足。诡异的是,经销企业因为赚不了钱不想涉足,而进城的瓜农很多最后也没赚到“多重角色”应得的收益。

  【剖析】西瓜离市场化有多远?

  面积:外省越来越多省内“岿然不动”

  今年卖瓜难,许多人怪“天”,持续降雨萎缩了消费,客源地受灾减少了采购……但是,从更大的背景上看,供需市场的悄然变化却很少被人注意。

  去年,西瓜销路好、价格较高,今年我省多地西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这几年我省西瓜种植面积增长并不明显,在380万亩到420万亩之间,相对稳定。”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瓜菜科科长陈彦峰介绍。但周围省市的种植规模都在迅速增长,河北、安徽、湖北、湖南等地陆续建立大型西瓜基地,不仅影响我省的销量,而且离沿海消费省市更近,运输成本更低,客源被抢走不少。

  与此同时,居民夏季瓜果消费品日益多元化,冷饮也挤压了不少西瓜的市场,以前夏季的“当家果”早已没了当年的风光。

  品质:西瓜不甜爱心也难以为继

  西瓜销路好,最基本的是消费者“买账”。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西瓜品质正在下降。近日的爱心买瓜行动中,许多人买回去的西瓜都因为不够甜而被冷落在墙角。

  省农科院西瓜专家赵卫星解释,这跟施肥有关,近几年一些瓜农片面追求高产,多用氮肥,对能提高甜度、价格较高的钾肥却很少用。在市场中,“把瓜种好”是消费者最低的要求,如果西瓜继续不甜,爱心也会难以为继。

  另一个与市场脱节的表现是,在甜度下降同时,西瓜个头越来越大,动辄十几、二十多斤的大西瓜,对市民来说,携带、储存都不方便。个头偏大,其实限制了西瓜的销售。

  品牌:没有牌子酒香也怕巷子深

  今年我省卖瓜难,尤以开封为最。适宜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远近闻名的“汴梁瓜”。但是,开封瓜在长期满足于地域优势,却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也显露出它的脆弱。

  据开封媒体报道,6月下旬,一些瓜农在西瓜价格较高时,把不成熟的西瓜卖给了外地客商。结果等到7月,许多瓜农发现:往年常来的外地客商“不来了”。

  当然,滞销的因素很多,但信誉受损肯定有所影响。这是全省西瓜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没有品牌,风险抵御力差,也限制了产品深加工和经销的商业化运作。这方面,与我省的山药、大枣品牌相比,西瓜是没有品牌的?

  “把地域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用品牌优势抵御市场风险,形成品牌是西瓜市场化的关键一步。”葛反修说。

  销售:集中上市人为制造竞争

  缺少对市场的把握,省内大部分西瓜种植区还在沿着传统节点作业,挤在7月大规模上市。但在一片“滞销”、“赔钱”声中逆势而上,卖得快、卖得好的西瓜也有,中牟西瓜也是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错峰上市”策略。他们敏锐地发现市场空当和消费者需求,把西瓜消费期拉长为5月到10月,在种植环节就规划上市时间,减轻外部竞争压力,瓜农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中牟的部分西瓜正在为中秋、国庆悄悄做准备。有时候,瓜好不一定能赚好价钱,把握市场动向,“种”得好不如“上”得巧。

  “爱心瓜”让人看到社会友爱的一面,但真正能拯救西瓜的还是市场,从信息、种植、口味、品牌、销售等多方面着手,构建运转高效的产业链,改变信息闭塞、散种为主的现状,才能最终解决卖瓜难,让瓜农得到实惠,让消费者真正受益。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