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31年出版的《亚洲的稀有植物》中,手绘的合欢,颜色鲜艳如新
中山植物园收藏的西方典籍,最古老的一本出版于1633年
《英国皇家植物志》最早的卷册1787年出版
翻开厚厚的黑色牛皮封面,里面的纸张虽然微微泛黄,但仍绵软结实,完好无损;更令人惊艳的是,每一种植物都配有漂亮的手绘彩图,虽然历经百年变迁,这些画依然鲜艳如新,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
如果不是中山植物园即将出新,打算建个图书馆,就算是在这里工作了30年的老员工都未必知道,园里还有这么多的宝贝。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获悉:作为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中山植物园里藏有一大批古籍植物志,其中,仅中文版就有500多本,最早的是元代出版的;西文原版古籍也不少,最古老的是1633年的,里面有大量古老的英语词汇及语法,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记者也看得两眼发花,别提还有更多的典籍,是用纯拉丁文写的。
180多年前的手绘花草栩栩如生
“这些书,从来不允许外借;拿出来看看一般也不允许。”昨天,中山植物园的图书管理员从库房里抱出几本“老古董”。
其中有一本最显眼。4开本的“块头”,比《现代快报》的两个整版还要大一圈,占据了半个办公桌面;黑色的封面非常厚实,据说这是牛皮做的。翻开里面,一页页精致的手绘彩图,有花、有叶、有果、有根、有茎……甚至还有果实等部位的剖面图。这些画色彩鲜艳,画工细致,如果不是书页的纸张微微泛黄,实在难以想象,这本书是1831年出版的,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
整本书都是拉丁文,书名翻译成中文叫《亚洲的稀有植物》。扉页上有两枚章,一枚是中华民国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另一枚则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其实是日本侵华的一个科研机构,抗战胜利后,该所被中科院的前身即中央研究院的植物所接管。
虽说书本收录的都是当时的稀有植物,不过现在看来,有些面孔还挺熟悉,比如牵牛花、木兰、百合科的植物等,可见,有的花卉当时还没普及,但经过这些年的园艺栽培,已经成为较常见的品种。
最老的中文古籍已有700多岁
比它还要老200岁的西文典籍,译名为《花园的草本植物》,同样图文并茂。页边角已经泛黄变黑,但纸张摸起来仍然十分有质感。这本英文书,咱们过了英语专业八级的记者也看不懂。它出版于1633年,当时已属于早期现代英语,但书里仍然有不少词汇及语法“古意盎然”。
中文古籍方面,最古老的出自元代。这是重新出版了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大全本草》,出版年代为“大德壬寅孟春”,即1302年。
在植物园的线装古籍名录上,记者还找到了很多后人熟悉的植物学古书。比如,光绪年间印的《金匮要略论著》《齐民要术》,上海太原氏重刊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刻本的《群芳谱》……
当然也少不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且有多个版本,有清代渔古山房版的,也有芥子园版的。每一件都是珍品。
图书馆将给这些宝贝一个安全的家
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图书馆负责人惠红研究员介绍,这些古籍,一部分是从中山植物园前身中央研究院流传下来的,还有不少是从古籍书店及民间淘来的。
中文古籍有500多本,主要以明清时期的线装书为主,种类多为本草、医药,植物谱录等;西文古籍加上60年以上历史的原版外刊,多达四五千册,其中包括一些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方典籍,多以植物学、博物学著作为主,《英国皇家植物志》就收藏了166册,最早的卷册1787年出版。
由于条件有限,现在这些宝贝全都堆放在办公楼的一间库房里。平日里,对付潮湿、白蚁等古籍的“死敌”,图书保管员可是费尽心思。
为了妥善保护好它们,中山植物园打算在这次的整治中,兴建一幢1500平方米的图书馆,让它们有个安全的家。
这次整治出新是80多岁的植物园北园第一次大规模翻新。工程历时两年,将会使园内一系列珍贵的植物、文献得到更好的安置,也将带给游客更好的参观体验。施工时间虽然有点长,但对游览影响不大,因为主要集中在北园的北部,除了鸽子广场旁的老温室工程,其他工程都位于游客罕至的地方。施工期间也会尽量减小对游客的影响,运送材料等一般安排在夜间进行。
园内老建筑,丝毫不能动
中山植物园建于1929年,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园内最早的建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其他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此次整治,将拆除北园部分房舍;一部分建筑将翻新,包括科普馆、盆景园温室、药研中心、观赏植物研究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将新建一些项目,包括图书馆、实验楼、科技交流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等。
翻新后的植物园,是否会过于现代化,与原本的古典风格相背离?对此,中山植物园副主任李维林说,不必担心。“新建的一系列建筑,都是青瓦红墙,按照现存办公楼的民国风格来,楼高有严格限制,基本只有两层楼,最高的新科普馆也只有11米。”李维林说,在规划时,特别注意保护园内的老建筑,丝毫不能动。
园里最出名的老建筑就是办公楼,它虽然建于解放后,但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请大师杨廷宝设计好了,只是因战乱未能建设,因此它是地道的民国风。文物部门划定:这幢大楼以周边的环路为界,为文物保护范围,绝不能动。最初的规划设计图纸,图书馆一角延伸到了路上,被文物部门驳回。后来,为此图书馆向东移了十几米。
温室变身科普馆,植物迷有眼福了
科普馆由以前的老温室翻修而来。老温室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太过破旧,存在安全隐患,里面的植物已悉数搬至植物园南园,老温室就闲置了下来。新科普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从公示方案中看,在科普馆入门处两边,保留了两个玻璃温室。“温室里种植各个季节和时令的专类植物,并且定期举办植物展。”植物园科普旅游部主任汤诗杰介绍。
此外,科普馆内还将经常举办专题展和图片展,各种植物科普活动也将悉数开展,相信植物爱好者一定会流连忘返。
新盆景园将展示不少获奖盆景
北园里有个盆景园,不过,很少有游客来这里。
盆景园里用于盆景越冬的小温室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格:砖砌的低矮墙身,木头窗框已经多处开裂,一块块玻璃看上去很脆弱。
“温室虽然是1994年盖的,但用的材料都是从1954年的建筑上拆下来的,”在温室工作了28年的技术员晋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盆景园目前有四五百盆盆景,有不少在各类大赛中获过奖。其中有40多盆岭南盆景,是1997年香港回归以前,香港银行家伍宜孙赠送的。伍宜孙不但是银行家,本人也十分喜欢盆景制作,在业内很有名。那年,中科院南京分院授予伍宜孙植物博士的头衔,伍宜孙一高兴,就空运了40多盆自己制作的盆景,送给了植物园。
此次整治,将在原址上建起一栋600平方米的小温室,这些盆景将有个“新家”。(田松沪 孙兰兰 吴怡)
(责任编辑: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