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库区移民超10万 人多地少扶贫需先"扶智"

2013年08月06日 06:24   来源:海南日报   杨勇 高智

  全省大中型库区移民超10万人,搬迁安置后,如何改变生存和发展方式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离开库区,他们过得还好吗

  “报白村”!从环岛高速公路西线下来向东,在刚驶过大田坡鹿保护区不远,314省道旁的一块大石上镌刻着三个大字。

  “这块村牌,可能保不住了。”7月30日,站在村口,东方市大田镇报白村党支部书记符锦荣说,当初因为兴建大广坝,他们从库区的“祖宗地”迁出来的时候,占用的是邻村新宁坡的土地。由于历史问题没有处理好,现在这块村牌矗立的土地,还是一块“争议地”。“土地,对库区移民来说尤为珍贵。”符锦荣说,这块土地也是如此。

  报白村是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移民村庄之一。为了解决库区移民的安置问题,2009年12月19日,报白村危房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拉开了全省库区移民危房改造的序幕。

  库区移民现在生活得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进库区移民村庄了解到,危房改造已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而居有所安后,村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另谋生计、如何脱贫、如何发展……

  一 搬迁后住上政府盖的砖瓦房

  搬出来后,按照每人7.5平方米的标准,库区移民住上了政府为他们盖起来的平顶砖瓦房。

  “那时老百姓高兴啊,新房比他们住的茅草房要好多了。”7月31日上午,拿着昔日拍下的一张张照片,东方市移民办科员王定海说,他几乎见证了东方市大广坝库区每一个移民村庄的搬迁。

  在他的相册里,扉页是两张相片拼接在一起的东方市第一个搬迁村庄——冲南村新村的全景图,拍摄于1989年。

  大广坝库区9年2万多人搬迁

  1970年出生的符锦荣,见证了自己村庄的变迁。

  “1993年6月,我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和村里300多户村民一起,从原广坝乡迁居到30公里外的大田镇。”符锦荣说,搬迁的时候,很多老人都哭了,他们不想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几代人亲手开发的上千亩良田。但是他们知道,他们不能不走。

  昌化江大广坝灌区的旱季往往从当年11月持续到次年4月,降水量仅为年总量的一成多。由于缺水,大广坝周边东方、昌江和乐东三市县141万亩土地,实际灌溉面积不到22万亩,几十万农民只能望天吃饭。

  消除干旱,就是消除海南西部地区的贫困——这是海南决策者与老百姓的一致共识。在昌化江中下游的大田镇戈枕地区兴建大广坝水利水电工程,成为必然的选择。

  1989年9月,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一期工程立项。1990年6月正式开工。2013年1月18日,投资13.5亿元,大广坝二期(灌区)工程主体完工并通水投入使用。

  从1990年至1999年,大广坝周边5000多户、2万多人经历了与报白村人同样的变迁,纷纷迁离故土,在新的安置地点建起新的家园。东方市3个乡镇的21个自然村、乐东1个乡镇的10个自然村整村搬迁。这其中,东方市搬迁户数和人口最多,占整个搬迁户和人口的50%以上。

  2006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出台,对目录中所列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给予每人每年600元的直接补贴。截至2006年6月,全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移民总人口达13万人,安置在全省18个市县、116个乡镇、1706个村庄。此外,全省还有小型水库移民安置人口3.2万人,有大中型水库建设连带影响的人口达23.3万人。

  省水务厅水库移民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省库区移民中整村搬迁的,主要集中在东方和乐东,他们的生存现状最具典型意义。

  在调查中,很多干部群众认为,数以万计的大广坝库区移民,为海南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安居之忧一心一意谋生计

  2007年,37岁的符锦荣当选报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民贫困,是当时符锦荣与众多库区移民村庄村干部面临的共同问题。但所住的房子大多成了危房,更是他们要解决的头等民生大事。

  为了让群众住上“安心房”,符锦荣四处奔走,将村里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2009年底,报白村的问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报白村333户、1500多名村民全部迁入新居。新居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是当年安置房的近2倍。村里还有卫生室、文化室、篮球场,水泥村道通到每家门前。

  在符锦荣家的二层小楼里,记者看到,一楼客厅墙上挂着他和各级领导的珍贵合影。“这些照片是报白村历史的见证。”他说,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才有了报白村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幸福不止报白村人。从2010年开始,一场以报白村为开篇的全省库区移民危房改造行动启动。统计数字显示,我省需改造的约1.99万户库区移民危房中,截至今年6月,已开工建设约1.87万户,竣工约1.58万户,累计投入资金16.4亿元。

  从东方到乐东,今天的移民新村小楼洋气、村容村貌整洁、户户硬路相通、家家改水改厕、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脱贫致富——成为已无安居之忧的库区移民的最大愿望。

  二 人多地少,发展遭遇“瓶颈”

  说起村庄的变化,乐东抱由镇南美村委会副主任符林青和党支部委员卢军平都说“变化大”。但最让人头疼的是,“现在人口多、土地少,发展条件差”。

  “落后不可怕,因为我们在努力,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前行的路在哪里。”符林青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库区移民村庄村干部和群众的心声。

  人均水田面积仅约0.5亩

  7月26日,从乐东县城向东方市江边乡方向行驶,一路上可见小楼林立的村庄。同行的乐东移民办工作人员麦武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大广坝库区移民村。

  驱车16公里后,一个规模更大的新村出现在路边不远处的山地上。房屋布局错落有致,村庄上空炊烟袅袅。从路边下了一个陡坡,就进了南美村。

  符林青和卢军平在村委会办公室接待了记者。

  “补贴”还不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靠补贴最多解决温饱,不能发家致富”。指着办公楼和公路间夹着的一块一眼就能看尽的水田,符林青苦笑着说,全村就这点水田,人均面积不足0.5亩,“种什么都发不了财。”

  “土地少得可怜,人口越来越多,人均面积也就越来越少。”东方市扶贫办主任符方敏对于库区移民村庄脱贫工作感到头痛。1980年代末,动员搬迁时,原则上每名移民一亩水田、一亩旱地的目标,在1990年代由于征地原因最终没能实现。目前库区移民人均水田面积在0.5亩左右,由于土地匮乏,发展生产受到严重制约。

  享受补贴人员只减不增

  南美村是1993年搬到现居住地的。目前村里有2028人,其中1723人享受中央直补金。

  享受补贴人员只减不增。对此,卢军平解释说:“享受补贴的移民都是2006年6月30日前出生的,此后新生人口就不再享受这一政策。”他的女儿,就是2007年才出生的。

  记者在省财政厅下发的“2013年第一季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拨付表”上看到,目前我省核定扶持人数共有10.09万人,其中东方2.11万人、儋州1.72万人、乐东1.49万人,分列全省前三位。这一数字,与2010年第一季度拨付表上的数字相比,人数减少了1401人。

  3年时间,全省核定扶持人数减少1000多人,但新出生人口肯定是增加的,增加了多少,有关部门有必要做出统计。

  大多库区移民村是贫困村

  记者从乐东扶贫办拿到了该县贫困村、特困村的名单,在69个贫困村和13个特困村中,百分之八九十的库区移民村都在名单内。

  与乐东的情况相比,东方市库区移民村庄的贫困状况也非常突出。东方市各乡镇包括华侨农场在内,共有80个行政村(队)、113个自然村属贫困村,其中库区移民村庄全部为贫困村。而在东方市11个特困村中,库区移民村庄占了近50%。

  尚无专门的库区移民扶贫政策

  卢军平和符林青面对未来有些迷茫。乐东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7032元,而南美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这其中还包括各种补贴。在他们眼中,深山里的南美村很难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

  南美村村民的担忧,很多库区移民村庄都有。在紧邻的东方市江边乡的几个库区移民村庄,村民们致富的希望,几乎都押在了种植橡胶上,对于政府所倡导的绿色生态养殖和特色养殖,他们在交谈中甚至提都没有提过。

  “没有专门针对库区移民村庄的扶贫政策。”在东方和乐东两地的移民办、扶贫办,记者得到了相同的回答。他们希望,土地匮乏的库区移民村,能够得到相对特殊的扶贫政策。

  三 没有土地就一定贫困吗

  难道没有土地就一定贫困吗?符锦荣否定了这样的说法。个别库区移民村庄也在发展中渐渐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增收路子,但如何才能实现真正致富,库区移民村庄需要更多、更深、更广的扶持。

  组团打工:包装队运输队外出挣钱

  符锦荣说,目前报白村的发展势头很好。全村332户拥有200多辆各类农用车专门从事运输业,这得益于大田镇近年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时,报白村、俄龙村和马龙村三个库区移民村庄,有不少村民就近包地搞种植,或者组成工作队外出务工。

  “现在工费很高,如果以每人每天100元计算,1年忙3个月,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符锦荣说,这几个村庄村民敢于抛开“少得可怜的土地,去外面的世界找出路”。如果这样的势头能够持续,那脱贫是早晚的事。

  “我差不多有10年没种过地了,一直都是买米吃。”8月1日,在村委会办公楼二楼的会议室里,今年刚刚当选的俄龙村党支部书记杨小文笑着说。

  1993年搬迁至现居住地,由于土地少、缺水等原因,俄龙村村民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2004年,杨小文干起了给香蕉种植大户打包装的生意。如今,杨小文手下有4个包装队,每队19人。

  “每个包装队有9个男人和10个女人,分工不同,组成一条包装流水线。”杨小文说,包装工每人每天的工资从100元至150元不等,一个包装队一天就可以收入2000多元。在杨小文的带动下,这样的包装队现在俄龙村有38个,从事包装工的人数占到村民总人口的90%以上。

  采访过程中,杨小文接到一个来自广西的电话。他告诉记者,他的朋友让他找几个包装队到广西去干活。“我每年都要派两三队工人去广西给种蕉大户打包装。”杨小文说,现在海南香蕉采收已进入尾声,而广西正是高峰期,十分缺务工人员。

  “现在村里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都把心思用在发家致富上。”杨小文说,以前,村民有点闲钱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喝酒,而现在大家对致富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先富起来的这部分人的带动下,放下酒杯,实打实干。现在,俄龙村人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外打工。

  政府扶持:黄花梨产业欲傍旅游业

  东方市2011年制订了“百万亩感恩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致力于以感恩平原热带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热带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建立特色的热带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对于如何脱贫,杨小文有自己的看法,他也看好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俄龙村的‘打工经济’不能丢,但也要依靠政府扶持搞自己的稳定产业。”杨小文说,目前俄龙村正积极寻求政府支持,打算利用有限的土地种植400多亩黄花梨,再办一个黄花梨饰品加工厂,做大做强黄花梨产业。

  “到时候卖黄花梨、搞旅游,不信俄龙村不富。”说起中长期规划,杨小文笑得很得意。

  “我们可以在有条件的时候,引入有实力的企业,用扶贫资金补贴的方式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带动,最终实现村民脱贫。”虽然至今没有实践,但江边乡党委书记李海红有这样的想法。对此,符锦荣也认同。

  扶贫遇挫:“济困式”扶贫多夭折

  初中毕业的杨小文,在俄龙村村民眼里是个“能人”。但对自己,杨小文有清醒的认识。他告诉记者,再过几年,村里就有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见过世面、眼界宽,他打算到时候把“带头人”的位置让给更有思想的一代。

  说起其他库区移民村庄为什么没有像俄龙村这样有生机,杨小文认为“还是‘老思想’作怪,思路不够开阔”。

  杨小文的说法,符锦荣深有体会。

  报白村有水田740亩,几年前,符锦荣就建议村民把土地资源整合,外包给种植大户或者公司运作,部分村民给他们打工,其他人外出务工,但这事一直没得到大家的同意。“一亩水田种一造水稻最多赚500元,打工一个月得赚多少钱?”符锦荣说,村民还是“想不开”。

  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在扶贫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效果不甚明显。

  李海红说,去年扶贫办给江边乡一批扶贫鸡苗,乡政府决定分配给几个库区移民村庄。政府要求农户必须建鸡栏圈养,但大多数农户不乐意。最后为了把鸡苗分出去,乡政府还出台了给前10户建好鸡栏的村民奖励一袋饲料的“政策”。鸡年底卖出去后,只有几户村民拿钱自己购买鸡苗,其他的都“打了水漂”。

  “‘济困式扶贫’不可缺少,但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部分人的‘等靠要’思想。”采访中,不少从事扶贫工作的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符锦荣说,报白村多年来得到了政府大力扶持,但多数扶贫产业都以夭折告终。

  共同呼声:如何让村民先“智”富

  “要在扶贫的同时扶智,让群众解放思想,有自觉的醒悟和奋发的动力。”李海红和大田镇党委书记罗诗明,作为东方市库区移民最多的两个乡镇党委“一把手”,在思路上不谋而合。

  通过总结教训,符锦荣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都不是最好的“操盘手”,脱贫的主角应该是库区移民自己。只有想方设法让村民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中,思想转变了,行动自觉了,才有可能最终脱贫。

  如何走出贫困,从基层干部到贫困村村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相关部门对库区移民脱贫工作进行细致调研,给出更具智慧的发展建议。”(本报八所8月5日电)

(责任编辑:邓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