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提出“蓝清绿”工程 疗伤基本生态圈

2013年08月06日 08:17   来源:新华日报   唐璐 胡伟

  7月31日,环保部公布上半年74个城市空气质量,严峻的数据又一次引起舆论哗然。

  天蓝、水净、气爽,怎么都成了生活的奢侈品?江苏,又将以怎样的行动来回应百姓的期待?

  回应民生诉求,向突出问题“亮剑”

  “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行,殷实富裕但环境退化也不行。”这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从我省每年的环境公报来看,“主要河流普遍遭受污染,大气灰霾污染呈加重趋势,环境质量与群众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生态环境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副省长许津荣说。

  破解突出环境问题剑指何方?《规划》给出了答案:“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细颗粒物(PM2.5)超标、灰霾、饮用水安全等影响群众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

  “蓝清绿”工程,疗伤基本生态圈

  《意见》和《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蓝清绿”工程,对人们朝夕相处的大气、水和土壤等基本生态圈进行“疗伤”。

  为“拯救”蓝天,《规划》开出了五味“药”:加快工业烟粉尘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实施机动车污染控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防控秸秆焚烧污染。老百姓将会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包括“2015年全省基本淘汰黄标车”“2017年全省城市主次干道基本实现机械化清扫”等。

  如何提升水环境质量?我省除了把重点继续对准太湖、淮河、长江以及海洋外,特别把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纳入了《规划》,要求“到2017年,城市主要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为市民增建更多‘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平台”。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两份文件特别强调了两个“疗伤”重点:一是对城市“棕地”(工矿企业搬迁后留下的污染场地)规范利用、加强修复;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切实保障“米袋子”“菜篮子”。

  生态修复,让建设成为更积极的保护

  在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醉花岛上漫步,只见香樟、广玉兰等乔木鳞次栉比,美人蕉、四季海棠等花卉争奇斗艳。

  谁能想到,这个“貌比潘安”的湿地公园,原本竟然是贾汪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贾汪曾是百年矿区,最高峰时有255处煤矿。将占全区耕地面积1/3的采煤塌陷地修复成景区,努力推动“黑色贾汪”向“绿色贾汪”转型,成为当地政府近年来的自觉选择。

  “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我们的环境已经退化,单纯的保护不能满足人们的环境需求,这时候生态修复就显得尤为重要。”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薛建辉是生态恢复领域的研究专家,曾亲自参与太湖水危机之后该流域的湿地生态修复。7月31日,记者踏访了苏州太湖湖滨生态湿地,只见这片迷人的湿地如翡翠般撒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形成了优美的景观。

  两份文件明确,我省将“开展大规模生态修复,切实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并提出了包括“积极开展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修复试点,加强矿山宕口整治和修复,开展污染场地土壤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等”在内的具体规划方案。此外,已经卓有成效开展多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也是《规划》指明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杭春燕)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