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安大学区管理实践1年成效显著 "差学校"赢好口碑

2013年08月09日 16:52   来源:西安晚报   

  今年中高考成绩公布后,西安市第二中学令人大吃一惊。

  这个曾经中考上线个位数,高考年年剃光头的学校,今年中考上线人数居然达到158人,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更是超过40%。

  校长曹红说,是“大学区管理制”改革,给学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学区减小校际差距

  “‘择校热’的根本原因是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由此带来的教育乱收费现象,也令教育行政部门头痛。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说。

  2012年,市教育局在新城、碑林、莲湖、雁塔4区,开展“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将283所中小学组建72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选一所优质学校,作为学区长学校,输出办学理念、师资资源、教学与管理方法,实施优质带动、捆绑式发展。

  “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最终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高水平、高层次均衡,在减小校际差距的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李颖科说。

  “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012年春季开学,“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正式启动。

  莲湖区小学第五学区在全市率先公布实施细则。学区长学校远东一小选拔各科骨干教师,组建“名师巡讲团”,在大学区内定期开展培训、讲座、教学观摩,各校硬件设施也统一调配,共享共用。

  “这些措施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共享了优质资源,孩子无论在学区内哪所学校,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远东一小校长马玲说。

  大雁塔小学与瓦胡同小学、曲江池小学组成了紧凑型大学区。曲江池小学语文老师崔荣荣说,在大学区交流中,她学到如何提升课堂吸引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现在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学校报名学生逐渐增多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推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力举措,是解决择校、大班额等热点问题的重要方法。”李颖科说。

  经过一年多实践,改革成效初显。

  在碑林区公办中学里,市二中曾是家长和学生眼中最差的学校。而划入铁一中大学区后,两校加强交流,二中的师资水平实现飞跃。今年中考上线158人,高考一本上线率20%多,二本以上上线率40%多。“以前初中最多招来五六十人。现在能招五六个班,二三百人,形势喜人。”校长曹红说。

  通过对去年和今年全市中考质量信息分析可以看出,在试卷整体难度未作调整的情况下,我市中考分数线在逐步提升,特别是高分段考生有所增加。

  “说明校际差异在慢慢缩小,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市教科所副所长贾玲说。

  将满足学生“上好学”的愿望

  日前,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发布的西安教育改革创新第二阶段评价结果显示,由于共享了优质学校的管理资源、教学教研资源和品牌资源,部分薄弱学校的招生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参与调查的学生和家长,69.58%认为大学区能降低“择校热”。

  此项改革也赢得各界认可。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区参照西安市做法,结合当地实际,今年起启动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机制改革实验,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途径。

  今年春季开学,“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在我市全面推开,1715所学校组建了416个大学区。

  到2015年,全市70%的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15%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届时,学生和家长“上好学”的愿望和期盼将得到满足。

  教育乱收费基本得到遏制

  今年7月,市政府统一部署,开展专项治理教育乱收费行动,要求全市公办、民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及时清退违规收费,否则,举报查实后校长一律免职。

  市教育局还出台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九条“铁律”,对违规收费学校,将采取免除校长职务、压缩招生计划,以及取消遴选本校教师申请评定特级教师资格等处理,被称为“史上最严”。

  在此期间,根据群众投诉举报,对雁塔区北池头小学违规收取“择校费”问题和陕鼓西仪幼儿园收取“赞助费”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责成相关部门免去了校(园)长职务。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近日取得阶段性进展,乱收费蔓延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