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州频发漏电致人死伤事故 两月内3场雨5条命

2013年08月13日 06:16   来源:大河报   李一川 实习生路昊鑫 李梦龙

  不到俩月,3场雨、5条命

  暴雨后,频发的漏电致人死伤事故暴露了城市的细节隐患

  不“走路死”成为底线,拷问着城市管理者的良心和责任

  新闻再回顾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①

  6月26日晚

  暴雨后,西三环和长江路交会处出现积水。两名13岁的女孩结伴趟水过马路,突遭电击,一人身亡一人重伤。据了解,俩女孩遭电击是路口一条通往附近三环快速化施工工地的电缆漏电所致。

  ②

  8月7日晚

  年仅26岁的敬伟强下班回家行至郑上路同汇小区时因遭遇10千伏高压线坠落而身亡。

  ③

  8月7日晚

  北环和花园路交会处一个漏电的路灯让31岁的赵玉平过早逝去,其身后留下的是年仅3岁的孩子。

  ④

  8月7日晚

  暴雨后,一名40多岁的工人在经三路和北环交会处遭电击身亡,据推测也是雨水导致漏电所致。

  ⑤

  8月11日晚

  8时15分,在东明路与商城路交叉口附近,一条10千伏高压线断裂,一名在此停车接人的出租车司机被电流击中当场死亡,同时一名骑车的年轻小伙被电得奄奄一息。

  核心提示|暴雨是把“尺子”,能验出城市光鲜背后的顽疾。

  自6月26日以来,不到两个月,3场暴雨,郑州5市民遭电击身亡,3人重伤。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分析死伤原因,均指向漏电事故,不是工地电缆漏电就是路灯漏电,抑或高压线坠地及公交站牌漏电……

  频发的事故暴露了城市的细节隐患,折射了城市管理的粗放,让我们感觉到雨后的城市危机四伏。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路过水中裸露线头的那个人。熟悉的城市为何变得如此没有安全感?这就需城市的管理者不只将眼光放到“路宽楼高”,而应走出座驾,以草根的视角检索街头巷尾的安全隐患。此外,简单的“良心”约束不能让城市管理者长记性,而应建立机制进行追责。

  

(责任编辑:邓一)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