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3年1至7月天津市新房成交62236套 同比增四成

2013年08月14日 10:16   来源:天津日报   

  据统计,7月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97.79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4.33%;成交均价为1013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33%,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今年1至7月,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已累计成交62236套,成交面积达630.96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42.56%;成交均价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10088万元/平方米。

  核心提示

  进入8月以来,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已连续两周下降,市场热度有所减弱。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商备战“金九银十”,放慢推盘节奏。此外,天气炎热等外部客观因素也带来了一定影响。预计今年“金九银十”将保持较高的成交水平。

  据统计,7月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97.79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4.33%;成交均价为10132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33%,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今年1至7月,天津市新建商品住宅已累计成交62236套,成交面积达630.96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42.56%;成交均价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10088万元/平方米。

  为何7月全市商品住宅反季节热销,成交量接近百万大关?中国指数研究院天津分院总经理钟文辉分析说,货币政策趋紧预期促使部分开发企业加快推盘步伐,大批优质项目的入市,使得原本持观望态度购房者积极出手。另一方面,土地市场升温催高房价的预判也使购房者加紧入市。

  8月楼市热度稍退

  进入8月以来,本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已连续两周下降,市场热度有所减弱。业内专家认为,尽管成交量比7月末有较大下滑,但仍保持在周均21万平方米左右,仍不算太低。造成目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商备战“金九银十”,放慢推盘节奏。此外,天气炎热等外部客观因素也带来了一定影响。预计今年“金九银十”将保持较高的成交水平,或许将比7月、8月略有上涨。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截至7月31日,天津住宅市场可售量为1982.69万平方米,环比上月增加近6万平方米。7月天津住宅出清周期(出清周期=目前可售面积/往前推6个月的平均销售面积)保持为22个月,也反映出市场目前供销两旺的局面。

  土地市场持续升温

  8月以来,与楼市略有降温有所不同,土地市场延续了之前的热度,甚至更为火热。据统计,上周本市共出让经营性用地12宗地块,总出让面积80.89万平方米,总出让金103.8亿元。红星美凯龙、保利、渤化海晶等企业均顺利夺得心仪地块。

  8月5日,河北区小王庄津浦北路北侧地块由天津城铁港铁建设有限公司以20.75亿元底价摘得,刷新了年内总价纪录,楼面价约为8213元/平方米;同日,红星美凯龙集团以11.06亿元底价摘得北辰区两大地块,有意依此建成第二个红星国际广场。8月7日,保利(天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总价6.5亿元拍得西青区张家窝宅地两宗,总出让面积11.9万平方米,地块溢价率分别为129%和141%。

  据统计,7月天津市共推出住宅用地19宗,环比上月增加11宗;供应土地建设用地面积为167.43万平方米,环比增幅达305.86%,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为282.26万平方米,环比增幅达230.19%。7月共成交11宗地块,与上月整体持平,但成交建设用地面积和规划建筑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成交建设用地面积96.73万平方米,环比上月增加62.65%,成交规划建筑面积146.26万平方米,环比增幅为22.29%。

  记者获悉,7月天津市住宅用地平均溢价率达到13.04%,地块整体溢价水平冲高明显,7月楼面地价为2175元/平方米,环比涨幅为11.04%。(记者 胡晓伟)

(责任编辑:西西)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